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包括:()A、性格和心理上出现偏差B、隔代亲而变得任性C、缺乏安全感D、隔代教养难以保护孩子

题目

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包括:()

  • A、性格和心理上出现偏差
  • B、隔代亲而变得任性
  • C、缺乏安全感
  • D、隔代教养难以保护孩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是指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时,把留守儿童托付给周围的亲戚或者比较信赖的朋友,由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

A.亲友监护

B.单亲监护

C.同辈监护

D.隔代监护


参考答案:A

第2题:

简述隔代教养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正确答案:1.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孩子“情感饥渴”2.强烈的焦虑和自卑心理3.性格缺陷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第3题:

下列属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是:()

A.少数农村留守儿童在上下学路上得不到接送,安全没有保证。

B.农村留守儿童年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性格变得内向,影响其健康成长。

C.父母监护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家庭和学校配合不好,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E.父母和农村留守儿童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放任自流。

F.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以生活照顾为主,在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参考答案:DEF

第4题: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祖辈或其他亲友承担起监护教育责任的儿童,称为_______。

a.留守儿童

b.孤僻儿童

c.隔代教育

d.灾害后儿童


参考答案:A

第5题:

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更有可能以积极敏感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这显示依恋关系具有()

A隔代遗传

B隔代教养

C隔代教育

D代际传递性


参考答案:D

第6题:

隔代教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受“含饴弄孙”传统观念的、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和城市隔代教养儿童均有逐年增多的现象,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越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隔代教养的积极影响有:()、()和()

A有利于解除孩子父母的后顾之忧,也让喜欢照顾孙辈的老人有了“用武之地,

B经常照顾儿童

C一般而言,祖父母比父母对待孩子更宽容,对孩子的好奇心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耐心,宽容和耐心,有利于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

D祖父母的存在,可以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祖辈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相互支持,这会使孩子的情绪更稳定,更有安全感,有于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答案:ACD

第8题:

隔代教养 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第9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A.由于缺乏父母的慈爱,这些孩子大多数性格上和心理上出现偏差

B.有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C.祖辈对孩子的溺爱,这些孩子会由于这种隔代亲而变得任性

D.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参考答案:ABCD

第10题:

案例: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留守人员”,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留守老人”以及其他亲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问题:
1.留守儿童有哪些需求
2.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开展哪些服务


答案:
解析:
1.留守儿童具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各种需要。
(1)生存的需要,包括生命存在的需要和社会存在的需要两个方面。
①生命存在的需要: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包括养育照料和可获得的最高水平健康医疗照料等。
②社会存在的需要: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和国籍等。
(2)发展的需要,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它主要包括:
①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需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相对更迫切。
②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
③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为儿童形成良好的娱乐休闲态度、方式和行为提供教导和培养。
(3)受保护的需要,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这些人为的伤害主要包括对儿童的虐待、忽视和剥削。
(4)社会化需要,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语言表达等人类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
②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两者的关系。
③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好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培养社会角色,使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以及社会角色等。
2.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有:
(1)留守儿童成长服务。联系资源,在农村地区积极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整体营养水平,促进身体健康。社区社会工作者要着眼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需要,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生活技能训练、青春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提升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2)留守儿童家庭服务。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照顾者提供培训,增进其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提高教养技巧,增强监护和照顾能力。
(3)青少年犯罪预防与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治服务。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提供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社会服务,及时发现潜在影响因素并进行干预。对出现偏差行为的留守儿童提供矫治服务,纠正偏差行为,建立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4)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动员农村社区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整合资源开办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照顾,为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