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成立的条件不包括()

题目

诊断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成立的条件不包括()

  • A、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培养结果一致
  • B、导管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03CFU),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培养结果一致
  • C、导管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05CFU),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培养结果一致
  • D、从中心静脉、外周静脉同时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二者细菌浓度比例超过5:1
  • E、同时从中心静脉、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培养,中心静脉所取血样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比外周静脉血早2小时以上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处理原则是()

A.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继续输液,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B.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ORT,并继续输液,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C.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PVC、CVC,暂时保留PICC、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D.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E.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PVC、PICC、CVC,暂时保留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答案D

第2题: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标准?


正确答案: 初步诊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弥漫性红斑;
(2)3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排除理化因素);
(3)发热,无其他原因解释。确诊诊断: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第3题:

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包括()

A.只有中心静脉导管会导致血行性感染

B.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会导致医疗费用增加

C.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会使患者住院病死率增加

D.不同部位的中心静脉导管引起感染的机会大致相同

E.不同部位的中心静脉导管引起感染的机会不同,当时病原体大致相同


答案:BCE

第4题: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小时内的患者有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

  • A、24小时
  • B、48小时
  • C、12小时
  • D、72小时

正确答案:B

第5题: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就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

A.导管的类型
B.导管留置的时间
C.对导管的日常护理
D.置管时的无菌操作
E.置管人的年资

答案:E
解析:
AD两项,置入时除了严格的无菌技术外,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导管,如口径相宜、质地柔软而光洁。BC两项,加强插管部位的护理及监测,留置导管的时间不宜过长,导管入口部位保持清洁,可选用透明敷料,以便于随时监察。

第7题: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计算方法。()

  • A、每100个中心静脉导管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数
  • B、每1个中心静脉导管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数
  • C、每1000个中心静脉导管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数
  • D、每10000个中心静脉导管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数

正确答案:C

第8题: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几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


答案:48小时

第9题: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护理、血培养?


正确答案: ①护理: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定期更换敷料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7天,如出现敷料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输液管不宜更换过频,但输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
②采血方法:
保留导管:采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和中心静脉各1套,每瓶10ml。
拨除导管:采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静脉(不同部位)共2套,每瓶10ml。再加上导管尖端5cm送培养。

第10题:

危重症病人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

  • A、医院获得性肺炎
  • B、压力性溃疡
  • C、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 D、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