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题目

《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琵琶记•糟糠自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成就?


正确答案:《糟糠自厌》是《琵琶记》中最精彩,最感人,最脍炙人口的一出戏,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这出戏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蔡伯喈上京赴考,赵五娘独自担负其全家的生活重担。由于连年灾荒,生活极其艰难。为了侍奉公婆,赵五娘强支病体,典尽服饰,吃尽了千辛万苦,把仅有的细米孝敬公婆,自己却忍饥挨饿,以糠度日。
在思想上,《糟糠自厌》首先突出地表现了赵五娘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任劳任怨、坚忍不拔和舍己为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精神,歌颂了在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古代劳动妇女那种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的传统美德。其次,《糟糠自厌》通过对赵五娘一家艰苦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的深重灾难,并对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第三,《糟糠自厌》对赵五娘悲惨生活的描写在客观上对造成这场悲剧的朝廷、权臣和科举制度提出了控诉。
在艺术上,《糟糠自厌》的成就首先在于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如对赵五娘吃糠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成功,作者首先写出了赵五娘不得不吃糠的具体困难,接着写吃糠的难于下咽,由此赵五娘以糠自比,进一步由糠想到米,由自己遭遇的悲苦想到相见无期的丈夫。这是一个实际上被遗弃的妇女的沉痛自白。其次,《糟糠自厌》的曲词朴素、形象,感情色彩强烈,具有浓郁的悲剧性。如开头的两支[山坡羊]描述了赵五娘不得不吃糠的苦衷,感情悲苦,风格凄惨,有力地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正是因为这出戏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才深得曲家和读者的推崇和赞赏。

第2题:

论高明《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琵琶记》写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交织看婚姻和家庭伦理的内容。作者的主观意图在通过蔡伯喈的“全忠全孝”和赵五娘的“孝妇贤妻”来宣扬贤孝,提倡风化。但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却远比作者的主观意图丰富。通过蔡伯喈为追求“全忠全孝”而陷于不忠不孝,表明蔡家的悲剧不是他道德品质恶劣造成的,而在于不可抗拒的社会势力,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某种不满;从蔡伯喈的思想矛盾、精神痛苦、对求功名的忏悔,以及他既牢骚满腹又因循苟且的性格特征,不仅反映了封建书生的软弱动摇,也反映了士人被各种社会势力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和他们在伦理道德和现实政治挤压下元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引发人们对封建道德本身合理性的怀疑。赵五娘的形象也远非“孝妇贤妻”所能限定。作者力图把她塑造成一种道德人格,但她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孝敬老人,舍己为人等,都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这些都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琵琶记》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首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生动形象,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作品在交待完剧中人物后,从蔡伯喈离家赴试开始,剧情就沿两条线发展:一条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受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厌、剪发买葬。两条线的场景在剧中交错出现,环环相套,最后汇到一起,足见其关目安排独具匠心。再次,此剧的曲词十分出色: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如牛小姐的唱词比较文雅华丽,而赵五娘的唱词则凄婉质朴,纯是本色之语。这种个性化的曲词对传情达意,塑造人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琵琶记》是元代南戏中最杰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有“神品”、“绝唱”之誉。

第3题:

试分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趁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这句余韵深长,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也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的表达。

第4题:

关汉卿的剧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关汉卿是我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一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从他现存的剧作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思想内容来看,其剧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贪残、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公案戏,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一类是描写妇女尤其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她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的,如《救风尘》、《金钱池》、《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类是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戏,如《单刀会》。上三类戏题材虽异,主旨亦不相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突出正面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表现了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2)对压迫者表现了极大的鄙视和痛恨,并充分显示了他们外强中干的本质;(3)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而是在同情之中饱含着爱与敬,因而这种同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在艺术上,关剧有这样一些显著特色:
(1)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来表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但在黑暗现实的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理想。他在正面人物身上,常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美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在处理戏剧矛盾冲突时,并没有把敌人写得如何强大,而是常常采用滑稽多智的情节、浪漫主义的手法,使这些坏蛋遭到可耻的失败,有着浓厚的幽默感和浪漫气息。
(2)具有“当行”、“本色”的特点。他的戏剧情节、戏剧场面、戏剧语言,都给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剧本很适于舞台演出。在关剧中,情节的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处处有戏。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的三次出场,都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环节上起着衔接的作用。又如《拜月亭》全剧四折,把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集中在错认、旅店、拜月、团圆四个场面之中,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剪裁本领。关剧的场面安排集中、紧凑、富有典型性;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巧设悬念,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其发展。关剧的语言,自然、真切,不重藻饰,但富有表现力,富有个性化,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达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炉火纯青的地步。
(3)善于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在他的笔下,剧中人物大多数个性鲜明,血肉饱满,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典型性。他常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迸发其性格火花,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很重视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例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就和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谭记儿、赵盼儿、王瑞兰的性格,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
(4)艺术上的多面手。他写作的悲剧、喜剧、历史剧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尤其是喜剧的天才。他的各类剧本中,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喜剧因素,都具有“滑稽多智”的喜剧特色。喜剧《望江亭》、《救风尘》固然为此;就是悲剧《窦娥冤》里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喜剧场景。关善于提炼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甚至能把悲剧性的内涵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窦娥的婆婆白发苍苍又准备做新娘,窦娥对此尽情地揶揄,嘲讽。这的确是一副充满心酸的讽刺画面。而迫使她这样的是恶棍及孽生恶棍的那个万恶社会。由于掺进了这类喜剧色彩,就使悲剧色彩衬得更浓了。

第5题:

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人物心理刻划突出。作品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内心。
(2)情节布局上采用双线结构。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的苦难。
(3)语言上不同人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

第6题:

钱谦益诗歌创作在思想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1)他创作于明代的诗,多表现感时愤世,郁塞苦闷的情感,明清之际的沧桑巨变和个人谄事阉党,变节降清的污点,又为他以诗歌排谴心灵痛苦,寻找心理平衡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题材和素材;入清后,他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田的主调外,还弥漫着明朝灭亡,孤寂无主,无所归依的失落和葬身无地的哀痛之情。
(2)他提倡宋元诗歌,又能兼融唐人诗歌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炉,形成“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沉思,音稚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特色。
(3)在艺术上,他在《投笔集)中和杜甫《秋兴》的一百零四首诗,技巧圆熟,语言华艳而又沉郁,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代表了钱谦益后期诗歌的最高水准。
(4)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第7题:

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
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第8题:

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
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第9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元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作了高度评价。这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他的着眼点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1)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严谨合理的情节结构。剧中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是整个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老夫人方面讲,她许婚——赖婚——再度许婚——逼婚——再度赖婚,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张生、莺莺方面讲,他们钟情——追求——失望——相爱——挫折——团圆,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使读者与观众时常关切他们的命运,使人看了欲罢不能。“王西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写出了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而且在于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内部的受基本矛盾制约而展开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因而使整部作品更显得错综复杂、妙趣横生。剧中所写的莺莺与红娘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红娘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决不是“误会法”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冲突,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的教养、不同性格、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在青年男女之间所造成的距离、隔膜、猜疑和防范,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禁锢。
《西厢记》全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空前宏大,但无明人传奇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作者善于把各种矛盾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剧中没有可删的闲笔,没有多余人物;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剧的情节安排,张弛交替,悲喜相生,有时出入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喜剧情节和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
(2)采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很有心理深度的丰满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不朽的典型,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含蕴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生活的内容。
(3)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人物的语言都能让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以唱词来看,张生的唱词爽朗、热烈,莺莺唱词典雅、深沉,红娘的唱词天真、泼辣,无一不肖似人物的性格。
(4)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王西厢”作为一部喜剧作品,还继承了诸宫调“董西厢”叙事、抒情和写景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堪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诗剧。明代戏剧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才情发越,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并说“王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王西厢”作为一部优美旖旎的诗剧的艺术特色。

第10题:

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在国中戏曲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正确答案:《浣纱记》是梁辰鱼的力作,描写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它通过夫差和勾践的成败指出了历史上的教训:吴国君臣骄傲自满,淫逸放纵,由强盛而败亡;越国君臣于失败后能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剧本突出了西施的爱国感情,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爱情幸福之上,重视有共同理想的爱情而摆脱片面贞操的观点,给当时大量宣扬愚忠愚孝的明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另外,剧本以范蠡在灭吴后携西施泛湖归隐做为结束,这样写功成身退寄意深远,是作者有意地对封建统治者“狡兔死,良熊烹”的残酷手段的揭露。
此剧塑造了西施这样一个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如有名的“思忆”出描写西施追怀故国,思念父母,眷念范蠡以及思念她昔日浣纱的溪水,描绘相当丰满。全剧音律严整,文辞典丽,而有才气融贯,有真情实感。
从元末至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梁辰鱼依据魏良辅的格律写出了《浣纱记》,才予昆腔以舞台生命,并为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奠下基石。自此以后,昆腔的影响更加扩大起来,成为当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大大推动了戏曲的发展,直接影响万历年间传奇创作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