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

题目

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地面沉降是指某一范围地表地区的海拔高程,在某一时期缓慢降低的地质灾害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过量抽取地下液体(地下水、石油等)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垂直沉降,有时伴有水平方向的蠕动。
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由土的孔隙水(液面)压力Pw和土颗粒的有效压力Ps共同承担,二者总合等于总应力P。即P=Pw+Ps。
过量抽取地下液体,液面下降,液面压力逐渐减小,导致应力转移,土颗粒承担的有效压力等量缓慢增加,结果就会引起粘土层次生固结压密。
同时含水层也会发生相应变形,由于上覆粘土层的固结变形和含水层的压密变形叠加,造成累进性应力转移,随着地下液面下降漏斗的持续扩大,造成了以抽汲井为中心的地面沉降不断发展。
防治措施:加强地面沉降的实地调查、监测,重视当地粘土层等流变规律研究,对人为因素诱发的地面沉降,选择采取最佳控制措施,主要有:
1.法加强地下水管理,停止或限制开采地下水,寻找地表水源,代替地下水满足城市发展用水需要。
2.采用地表水人工回灌技术,促使地下水位回升。
3.扩大地下水资源。合理规划,科学调度使用地下水,调节地下水开采层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地面沉降的勘察宜(  )。

A.查明地面沉降的原因和现状、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控制和治理方案
B.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辅助以物探及钻探
C.收集取水资料及地面沉降观测资料
D.钻孔进行抽水与地面沉降量的相关实验

答案:A
解析:
地面沉降的勘察宜查明地面沉降的原因和现状、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控制和治理方案。

第2题:

下列有关大范围地面沉降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发生地面沉降的区域,仅存在一处沉降中心
(B)发生地面沉降的区域,必然存在厚层第四纪堆积物
(C)在大范围、密集的高层建筑区域内,严格控制建筑容积率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D)对含水层进行回灌后,沉降了的地面基本上就能完全复原


答案:B,C
解析:

第3题:

依据《环境保护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农业环境 保护包括( )。
A.防治地面沉降 B.防治植被破坏 C.防治土壌污染、土地沙化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产激 素


答案:A,B,C,D
解析:
A B C D
【点评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涉及到农业的方方面面均应考虑。

第4题:

混凝土表面有蜂窝、麻面、气孔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形成原因:
(1)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时间短、局部漏振;
(2)模板漏浆。
2.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
(2)表面振动器移位应能覆盖已振实部分。
(3)控制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对于插入式及附着式振动器不宜超过300mm。
(4)模板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

第5题:

简述红霉素抗菌特点、抗菌机制和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红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稍广,对阳性菌及某些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有效,属于抑菌剂,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蛋白质合成。不良反应为:
①局部刺激,胃肠反应及血栓性静脉炎等,饭前后一小时服药为宜。
②肝损害,依托红霉素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等,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第6题:

采取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的措施防治地面沉降时,对回灌水应控制( )
A.回灌量 B.水质标准 C.回灌速度 D.回灌效率


答案:B
解析:
向含水层进行人工回灌,回灌时要严格控制回灌水源的水质标准,以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第7题:

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防治土壤污染
  • B、防治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
  • C、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D、大量填海造陆

正确答案:D

第8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农业环境保护包括()。

A:防治地面沉降
B:防治植被破坏
C: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产激素

答案:A,B,C,D
解析:
在《环境保护法》中的第二十条,涉及农业环境的保护的范围较广,考生需注意。

第9题:

地面沉降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止地面沉降?


正确答案: 1.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
2.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合理规划和科学调度地下水资源、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提高环境意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第10题:

简述软基地段填方路基施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1、形成原因:
(1)粉喷桩、预应力管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及间距达不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或搅拌不均匀。
(3)预压或超载预压时间不满足设计要求,沉降未稳定,即卸载。
(4)路基加载速率过快。
(5)不同软基处理方式交界处处理不当。
(6)地质不均匀。
2、防治措施:
(1)粉喷桩、预应力管桩、塑料排水板打入深度、间距应达到设计要求。
(2)粉喷桩喷粉量应达到设计要求,并搅拌均匀。
(3)预压时间应满足设计要求,待沉降稳定后方可卸载。
(4)通过地表沉降观测,控制路基填筑速率。
(5)对不同软基处理方式搭接处需处理到位。
(6)施工中发现地质不均匀情况,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