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为一家制造类企业,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随着业务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甲公司制造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制造费用的发生与传统成本法采用单一分摊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甲公司自2012年以来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与管理。   2016年6月,A、B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500台和250台,单位直接成本分别为0.4万元和0.6万元。此外A、B两种产品制造费用的作业成本资料如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作业成本法,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并指出作业成本法及传统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分摊

题目
甲公司为一家制造类企业,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随着业务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甲公司制造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制造费用的发生与传统成本法采用单一分摊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甲公司自2012年以来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与管理。
  2016年6月,A、B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500台和250台,单位直接成本分别为0.4万元和0.6万元。此外A、B两种产品制造费用的作业成本资料如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结合作业成本法,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并指出作业成本法及传统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分摊标准的区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K企业专门从事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有关这两种产品的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K企业每年制造费用总额为20000元,甲、乙两种产品复杂程度不一样,耗用的作业量也不一样。K企业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有5个,为此设置了5个成本库,有关作业成本的资料如表2所示。

要求:
(1)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两种产品的制造费用。
(2)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两种产品的制造费用(采用“机器小时数”作为制造费用分配依据)。
(3)分别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法计算上述两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4)针对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计算甲、乙两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及单位成本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


答案:
解析:
(1)首先计算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率,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计算两种产品的制造费用,计算过程与结果如下:
甲产品制造费用=8×600+70×40+30×90+400×2+60×24=12540(元)
乙产品制造费用=2×600+30×40+10×90+1600×2+40×24=7460(元)。
(2)已知甲、乙两种产品的机器小时总数分别为4000小时和16000小时,制造费用总额为20000元,则:
制造费用分配率=20000/20000=1(元/小时)
甲产品的制造费用=4000×1=4000(元)
乙产品的制造费用=16000×1=16000(元)。
(3)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如下表所示:

(4)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在传统成本法下分摊制造费用采用机器工时标准,乙产品的产量高所以分摊的制造费用数额就高,在作业成本法下,制造费用的分摊根据多种作业动因进行分配,甲产品的产量虽然不大,但生产过程作业难度较高,所以按照作业动因进行成本分摊反而分得较多的制造费用。这种分配方法更精细,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更准确,更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传统成本法下甲产品的单位成本19元,乙产品的单位成本20元,甲产品低于乙产品,单位成本相差不大;但在作业成本法下,甲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7.54元,乙产品的单位成本为17.87元,甲产品成本远远大于乙产品成本。

第2题: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的成本资料:



(2)该企业制造费用总额为150000元,按以下作业进行了划分。有关资料如下:



要求:
(1)按照传统成本法,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答案:
解析:
(1)制造费用分配率=150000/(1000+2000)=50(元/小时)
分配给甲产品的制造费用=50×1000=50000(元)
单位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50000/400=125(元/件)
甲产品的单位成本=125+250=375(元/件)
分配给乙产品的制造费用=50×2000=100000(元)
单位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00000/625=160(元/件)
乙产品的单位成本=160+380=540(元/件)
(2)甲、乙两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



甲产品的单位成本=172.5+250=422.5(元/件)
单位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81000/625=129.6(元/件)
乙产品的单位成本=129.6+380=509.6(元/件)。

第3题:

某制造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

(1)甲、乙两种产品2008年1月份的有关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产品名称 产量(件) 直接材料单位产品成本 直接人工单位产品成本 田 100 50 40 乙 200 80 30(2)月初甲产品在产品制造费用(作业成本)为3600元,乙产品在产品制造费用(作业成本)为4600元;月末在产品数量,甲为40件,乙为60件,总体完工率均为50%;按照约当产量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总额为50000元,相关的作业有4个,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作业名称 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元) 甲耗用作业量 乙耗用作业量 质量检验 检验次数 4000 5 15 订单处理 生产订单份数 4000 30 10 机器运行 机器小时数 40000 200 800 设备调整准备 调整准备次数 2000 6 4要求:

(1)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以机器小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3)假设决策者计划让单位售价高于单位成本10元,根据第(2)问的结果确定甲和乙的销售单价,试分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正确答案:

第4题:

甲公司为一家国有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 X、Y 两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现拟新投产A、B 两种产品。2017 年初,甲公司召开成本管控专题会议。有关人员发言要点如下:
(1)市场部经理:经市场部调研,A、B 产品的竞争性市场价格分别为 207 元/件和 322 元/件。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建议:①以竞争性市场价格销售 A、B 产品;②以 15%的产品必要成本利润率{(销售单价-单位生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100%}确定 A、B 产品的单位目
标成本。
(2)财务部经理:根据传统成本法测算,制造费用按机器小时数分配后,A、B 产品的单位生
产成本分别为 170 元和 310 元。根据作业成本法测算,A、B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 220 元和275 元。根据 A、B 产品的生产特点,采用机器小时数分配制造费用的传统法扭曲了成本信息,建议按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决策。
(3)企业发展部经理:产品成本控制应考虑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考虑产品制造环节所发生成本,而不考虑价值链其他环节所发生成本,将有可能得出错误的决策结果。根据企业发展部测算,A、B 产品应分摊的单位上游成本(研发、设计等环节成本)分别为 13 元和 18 元,应分摊的单位下游成本(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成本)分别为 8 元和 12 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根据资料(3),结合作业成本法下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计算 A、B 两种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

答案:
解析:
A 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13+220+8=241(元)
B 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18+275+12=305(元)

第5题:

甲公司为一家国有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X、Y两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现拟新投产A、B两种产品。2017年初,甲公司召开成本管控专题会议。有关人员发言要点如下:
  (1)总经理:企业成立由工程、供应、生产、营销、财务、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的团队,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有效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同时企业要及时、准确取得目标成本计算所需要的产品售价、成本和利润等财务信息。
  (2)市场部经理:经市场部调研,A、B产品的竞争性市场价格分别是207元/件和322元/件。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建议:①以竞争性市场价格销售A、B产品;②以15%的产品必要成本利润率[(销售单价-单位生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100%]确定A、B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3)财务部经理:根据传统成本法测算,制造费用按机器小时数分配后,A、B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70元和310元。根据作业成本法测算,A、B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220元和275元。根据A、B产品的生产特点,采用机器小时数分配制造费用的传统成本法扭曲了成本信息,建议按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决策。
  (4)企业发展部经理:产品成本控制应考虑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考虑产品制造环节所发生成本,而不考虑价值链其他环节所发生成本,将有可能得出错误的决策结果。根据企业发展部测算,A、B产品应分摊的单位上游成本(研发、设计等环节成本)分别为13元和18元,应分摊的单位下游成本(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成本)分别为8元和12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1)根据资料(1),指出跨部门团队的组建和目标成本计算时信息的取得方面是否有不妥之处,有不妥之处,请说明理由。
  (2)根据资料(2),依据目标成本法,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3)根据资料(3),结合产品单位目标成本,指出在作业成本法下A、B两种产品哪种更具有成本优势,并说明理由。
  (4)根据资料(4),结合作业成本法下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
  (5)根据资料(2)至(4),在不考虑产品必要成本利润率的条件下,结合竞争性市场价格和作业成本法下计算的生命周期成本,分别判断A、B两种产品的财务可行性。


答案:
解析:
(1)跨部门团队组建存在不妥之处。
  理由:应该包含研究与开发部门。目标成本法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产品的研究、开发、规划与设计阶段。
  信息取得存在不妥之处。
  理由:目标成本计算需要产品售价、成本、利润等财务信息以及性能、质量、工艺、流程、技术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
  (2)A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207/(1+15%)=180(元/件)
  B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322/(1+15%)=280(元/件)
  (3)B产品更具有成本优势。
  理由:在作业成本法下,B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75元,低于单位目标成本280元;而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220元,高于单位目标成本180元。
  (4)A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220+13+8=241(元/件)
  B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275+18+12=305(元/件)
  (5)A产品销售价格为207元,低于单位生命周期成本241元,在财务上不具有可行性。B产品销售价格为322元,高于单位生命周期成本305元,在财务上具有可行性。

第6题:

甲公司为一家制造类企业,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A、B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500台和250台,单位直接成本分别为0.4万元和0.6万元。此外A、B两种产品制造费用的作业成本资料如表:

要求:
(1)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制造费用按照机器小时比例进行分配,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2)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3)分析两种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差别原因。


答案:
解析:
(1)A产品承担制造费用=850/(300+100)×300=637.5(万元)
  B产品承担制造费用=850/(300+100)×100=212.5(万元)
  A产品的单位成本=0.4+637.5/500=1.675(万元)
  B产品的单位成本=0.6+212.5/250=1.45(万元)
  (2)A产品的制造费用=20×(200/160)+300×(400/400)+20×(100/100)+5×(150/50)=360(万元)
  B产品的制造费用=140×(200/160)+100×(400/400)+80×(100/100)+45×(150/50)=490(万元)
  A产品的单位成本=0.4+360/500=1.12(万元)
  B产品的单位成本=0.6+490/250=2.56(万元)
  (3)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按照单一标准进行分配,产量大的A产品承担更多的制造费用,高估了产量高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产量低产品的成本,扭曲了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按照多动因分配,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第7题:

甲公司为一家国有企业的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 X、Y 两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现拟新投产 A、B 两种产品。2017 年初,甲公司召开成本管控专题会议,有关人员发言要点如下:

(1)市场部经理:经市场部调研,A、B 产品的竞争性市场价格分别为 207 元/件和 322元/件。未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建议:①以竞争性市场价格销售 A、B产品;②以 15%的产品必要成本利润率[(销售单价-单位生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100%]确定 A、B 的单位目标成本。

(2)财务部经理:根据传统成本法测算,制造费用按机器小时数分配后,A、B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 170 元和 310 元。根据作业成本法测算,A、B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 220 元和 275 元。根据 A、B 产品的生产特点,采用机器小时数分配制造费用的传统成本法扭曲了成本信息,建议按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决策。

(3)企业发展部经理:产品成本控制应考虑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考虑产品制造环节所发生成本,而不考虑价值链其他环节所发生成本。将有可能得出错误的决策结果。根据企业发展部测算,A、B 产品应分摊的单位上游成本(研发、设计等环节成本)分别为 13 元和 18 元,应分摊的单位下游成本(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成本)分别为 8 元和 12 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资料(1),依据目标成本法,分别计算 A、B 两种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2.根据资料(2),结合产品单位目标成本,指出在作业成本法下 A、B 两种产品哪种更具有成本优势,并说明理由。

3.根据资料(3),结合作业成本法下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计算 A、B 两种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

4.根据资料(1)至(3),在不考虑产品必要成本利润率的条件下,结合竞争性市场价格和作业成本法下计算的生命周期成本,分别判断 A、B 两种产品的财务可行性。


答案:
解析:
1.A 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207/(1+15%)=180(元/件)

B 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322/(1+15%)=280(元/件)

2.B 产品更具有成本优势。

理由: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在作业成本法下 A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220 元/件大于 A 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180 元/件,B 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275 元/件小于 B 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280 元/件,所以 B 产品更具有成本优势。

3.A 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220+13+8=241(元/件)

B 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275+18+12=305(元/件)

4.在作业成本法下计算的 A 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 241 元/件大于竞争性市场价格207 元/件,不具有财务可行性。

在作业成本法下计算的 B 产品的单位生命周期成本 305 元/件小于竞争性市场价格 322元/件,具有财务可行性。

第8题: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乙两种产品的复杂程度不一样,所耗用的作业量也不一样。依据作业动因设置五个成本库。有关资料如下所示。
甲、乙产品作业成本资料

要求:
1)计算各项作业动因分配率。


2)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


答案:
解析:
1)各项作业动因分配率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作业动因分配率

2)甲乙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按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制造费用

第9题:

(2016年)甲公司为一家制造类企业,主要生产X、Y两种产品,X、Y两种产品均为标准化产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甲公司高度重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拟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助推企业稳步发展。相关资料如下。
(1)随着业务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甲公司制造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制造费用的发生与传统成本法采用单一分摊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甲公司自2012年以来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与管理。
2016年6月,X、Y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500台和250台。单位直接成本分别为0.4万元和0.6万元,此外,X、Y两种产品制造费用的作业成本资料如表3所示:
表3

(2)通过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甲公司的成本核算精度大大提高,为此 ,甲公司决定通过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通过市场调研,甲公司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确定X、Y两种产品的竞争性市场单价分别为1.85万元和1.92万元;单位产品必要利润分别为0.20万元和0.25万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资料(1),结合作业成本法,分别计算X、Y两种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并指出作业成本法及传统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分摊标准的区别。
2.根据资料(2),结合目标成本法,分别计算X、Y两种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并说明甲公司确定竞争性市场价格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3.根据(1)和)(2),结合上述要求1和要求2的计算结果,指出甲公司应重点加强哪种产品的成本管控,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85-0.20=1.65(万元)
Y产品单位目标成本=1.92-0.25=1.67(万元)
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客户可接受的价格、主要竞争对手情况、自身目标市场份额。
3.甲公司应重点加强Y产品的成本管理。
理由:Y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为1.8万元大于目标成本1.67万元。
X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为1.5万元小于目标成本1.65万元。

第10题:

甲公司为一家制造企业,主要生产A、B两种产品。随着生产过程的复杂化,甲公司制造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甲公司拟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两种产品成本。
  甲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产量分别为100件和50件,A、B两种产品制造费用的作业成本资料如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应该分摊的单位作业成本。


答案:
解析:
A产品的作业成本=400×(15000/600)+600×(25000/1000)+200×(10000/500)=29000(元)
  B产品的作业成本=200×(15000/600)+400×(25000/1000)+300×(10000/500)=21000(元)
  A产品单位作业成本=29000÷100=290(元)
  B产品单位作业成本=21000÷50=420(元)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