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诉案件庭前审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题目
关于公诉案件庭前审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B.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査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案卷材料和证据完整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C.人民法院审查本案属于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
D.被告人真实身份不明,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中,是否附有能够证明指控犯罪行为性质、情节等内容的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是一项重要的审查内容,关于其中的“主要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包括起诉书中涉及的各证据种类中的主要证据

B.包括多个同种类证据中被确定为主要证据的,如果某一种类证据中只有一个证据,该证据即为主要证据

C.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自首、立功、累犯、中止、未遂、防卫过当等证据,也属于主要证据

D.“主要证据”由法院在审查后确定


正确答案:D
《六机关规定》第36规定: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50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所有犯罪事实的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照片。“主要证据”包括:(1)起诉书中涉及的各证据种类中的主要证据;(2)多个同种类证据中被确定为“主要证据”的;(3)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自首、立功、累犯、中止、未遂、正当防卫的证据。人民检察院针对具体案件移送起诉时,“主要证据”由人民检察院根据以上规定确定。

第2题:

关于公诉案件庭前审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B、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案卷材料和证据完整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C、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期间从看守所脱逃,人民法院应当决定将案件退回人民检察院

D、在判决宣告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诉,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人民检察院依据新的法律规定又对该案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正确答案:AC
【答案】AC
【详解】《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故A选项正确。
《刑事诉讼法》第18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由此,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移送的内容与人民法院审查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人民法院在立案阶段并不审查人民检察院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证据,人民检察院移送案卷材料和证据是否完备,并不是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开庭的审查内容。故B选项错误。《高法解释》第117条规定:案件经审查后,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一)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应当决定退回人民检察院;(四)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C选项正确,D选项受理的前提条件是有新的事实、证据,新的法律不是受理理由,故D选项错误。
【相关考点梳理】

第3题:

关于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的开庭前审查程序,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

B.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

C.应当询问证人

D.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正确答案:AD
[考点]死刑上诉、抗诉案件的庭前审查[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死刑第二审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开庭前对案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重点围绕抗诉或者上诉的理由,审查第一审判决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量刑是否适当,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并进行下列工作;(一)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二)必要时听取辩护人的意见;(兰)核查主要证据,必要时询问证人;(四)对鉴定结论有疑问的,可以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五)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据此,选项A符合上述第1项规定,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根据上述第2项规定。正确表述是“必要时”听取辩护人的意见而非“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选项C说法错误,根据上述第3项规定.正确表述是“必要时”询问证人而非“应当”询问证人;选项D符合上述第5项的规定,正确。[难度系数]**

第4题:

关于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的开庭前审查程序,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
B: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
C:应当询问证人
D: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答案:A,D
解析:
【考点】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的开庭前审查程序【详解】《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475条规定:“检察人员应当客观全面地审查原审案卷材料,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审查原审判决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量刑是否适当,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并应当审查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书或者上诉人的上诉书,了解抗诉或者上诉的理由是否正确、充分,重点审查有争议的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庭前准备工作。”第47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应当进行下列工作:(一)讯问原审被告人,听取原审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二)必要时听取辩护人的意见;(三)复核主要证据,必要时询问证人;(四)必要时补充收集证据;(五)对鉴定意见有疑问的,可以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六)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对照上述法条可见,B项与第477条第2项不符合,C项与第3项不符合,A项与第1项符合,D项与第6项符合。因此,BC错误不当选,AD正确,当选。本题答案为AD。

第5题:

下列关于指定辩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指定辩护开始的时问是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

B.指定辩护既存在于公诉案件,也存在于自诉案件

C.指定辩护的前提是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

D.指定辩护可分为任意性和强制性两种


正确答案:BCD

《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由此可见,指定辩护只发生在审判阶段,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指定辩护的义务。指定辩护与案件是否公诉案件无关。且可分为任意性(可以指定辩护)和强制性(应当指定辩护)两种。前提是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故B、C、D正确.A错误。

第6题:

人民法院受理公诉案件后,在开庭前进行( )。

A.实体性审查

B.程序性审查

C.证据审查

D.询问证人


正确答案:B
解析:人民检察院受理公诉的案件,在开庭前只需进行程序性审查。

第7题:

法院对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补充侦查、要求检察院撤诉或者进行庭前调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错

第8题:

关于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的开庭前审查程序,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1年试卷二第73题)

A.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

B.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

C.应当询问证人

D.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正确答案:AD

第9题:

关于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的开庭前审查程序,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11年)

A.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
B.应当听取辩护人的意见
C.应当询问证人
D.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查死刑案件的二审程序。《最高检规则》第47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死刑上诉、抗诉案件,应当进行下列工作:(1)讯问原审被告人,听取原审被告人的上诉理由或者辩解;(2)必要时听取辩护人的意见;(3)复核主要证据,必要时询问证人;(4)必要时补充收集证据;(5)对鉴定意见有疑问的,可以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6)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对照本题选项,不难看出AD正确。而听取辩护人意见和询问证人的行为,只是在必要时才进行,所以BC错误。本题选AD。

第10题:

根据《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下列关于委托刑事诉讼代理人的做法中,正确的有(  )。

A.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B.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可以为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
C.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
D.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只能委托1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E.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可以委托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

答案:A,B,C,E
解析:
(1)选项AB: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2)选项C: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3)选项D:被害人可以委托1~2人作为诉讼代理人;(4)选项E:担任诉讼代理人的可以是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也可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知识点】 其他章节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