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五行学说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患者的色泽、形态、声音、脉象等临床表现,以确定其属于何脏的病变。二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传变及其预后。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五行学说,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诊断为


正确答案:C

第2题:

简述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阴阳的特性对四诊资料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如凡属色泽鲜明的、声音高亢洪亮有力的、呼吸音急促有力的、排出物色黄质稠的、口渴喜冷饮的、脉数有力、浮、大、洪、滑的均属阳,而色泽晦暗的、声音低微断续无力的、呼吸低微的、排出物色淡质稀的、不渴或渴喜热饮的、脉迟无力、沉、小、细、涩的均属阴。二是对所辨证候进行阴阳属性归类,如表证、实证、热证属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阴证等。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度概括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第3题: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呵概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二是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环境:三是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生理联系。

第4题:

试论五行学说在指导针刺选穴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运用五行学说理论指导针刺选穴时,一是要对“五腧穴”进行五行属性归类,二是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据五行归类理论使“五腧穴”具有五行特性:其中五脏阴经为井穴(木)、荥穴(火)、输穴(土)、经穴(金)、合穴(水)。六腑阳经的井穴(金)、荥穴(水)、输穴(木)、原穴、经穴(火)、合穴(土)。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又有同经的子母补泻和异经的子母补泻两法。所谓同经的子母补泻,如肺气虚证,就在手太阴肺经同一经上选穴,取其经渠穴(经穴、属金)、太渊穴(输穴、属土)刺治。异经子母补泻,如脾气虚证,可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穴(属水,为母),还可取手少阴心经(火)的“荥穴”刺治。

第5题:

试论五行学说在指导五脏系统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参考答案:五行学说在五脏系统的疾病诊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其一,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所表现的面色、脉象、口腔感觉等资料进行疾病的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口泛酸水或喜食酸味、脉见弦象时即可诊断肝病等。其二,运用五行生克理论,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口泛酸水,又见弦脉者,即为肝气犯脾(土虚木乘)等。其三,运用五行生克与乘侮的理论,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这一应用主要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进行推测的,如肝病面见青色,又见弦脉,为色脉相符,病情单纯。如果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属“金”),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属“水”),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

第6题: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用以归纳药物的性能等。

第7题:

五行学说对事物进行属性归类主要有( )两种方法。


参考答案:取象类比和推演络绎

第8题: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五行的特性

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C.五行的生克制化

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试论五行学说在指导脏腑用药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运用五行学说指导脏腑用药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五行归类的理论和“同气相求”的理论。色青、味酸的药物可作用于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能滋养肝之阴血;色赤、味苦的药物可作用于心,如朱砂色赤能安心神,黄连味苦能清心火;色黄、味甘的药物可作用于脾,如黄芪、白术、大枣味甘补脾益气;色白、味辛的药物作用于肺,如石膏清肺热;色黑、味咸的药物作用于肾,如玄参、黑芝麻、何首乌色黑可以补肾等。

第10题:

如何应用五行学说指导脏腑用药?


参考答案: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归属于五行,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某种色、味的药物常与同一类的脏腑有“归走”关系,如色青、味酸的药物能归走于肝系统而治肝系统的疾病,色赤、味苦的药物能归走于心系统而治心系统的疾病,色黄味甘的药物能归走于脾系统而治脾系统的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