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墨儒教育思想的异同。

题目
问答题
试比较墨儒教育思想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要比较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案:
解析:
答: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学派,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墨子创办了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相对立。两个学派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1、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1、从教育作用上看,两家都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儒家非常重视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墨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对个人成长上和作用。墨家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墨家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墨家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做治术人才。2、从教育目的上看,两家都着

第2题:

试比较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不同点: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是不同的。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而斯宾塞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3、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
相同点: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

第3题:

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参考答案:

儒、墨两家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乱局,都认为造成这一乱局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实现贤人当政,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没能真正“尚贤”。但如何认定一个人是贤者,儒、墨两家却存在很大的分岐:
(1)儒家认为贤者的标准是德行,是能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反映在外在的行动上,能孝弟于父兄,进而忠敬于君长。然后以其自身为表率,导天下于正途。故其贤在“德”。
(2)在墨家看来,在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下,造成了“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的状况,导致了社会混乱。因此统治者应大力选任贤能,应将招纳贤才作为政治的首要任务。“尚贤”应遵循的原则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虽在农与公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也即是说,必须用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办法来招纳具有各种技艺的贤士,从而做到“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理想社会。
(3)综上所述,儒、墨两家在面对世卿世禄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时,都主张以贤人来代替世卿世禄治理天下,但判断何为贤者,二者标准岐义很大,前者尚德,后者沿艺,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对变革的不同意见和方向。正是这种不同的主张和思想,赋予了那个时代生气勃勃的思想氛围和气息。


第4题:

试比较韩非与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自然也受荀子思想的影响。韩非以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根本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加激进。
荀子与韩非的法治思想分别代表了战国末期儒、法两家法治思想的特点。荀子从人性恶的基点出发,主张“化性起伪”,建立了以礼法论为核心的法治思想韩非则集前期法家之长,从人性自私自为的观点出发,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二人的法治思想分别有不同的人性基础,在具体内容与立法原则上及对法的地位和作用、法与德的关系上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
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第5题:

儒、墨私学的管理有何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 儒学私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积极从政的贤才,以“有教无类”为招生原则,有来自各国诸侯赠予的经费,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组织管理不是凭借规章制度而是倡导道德理性;墨学私学以“爱利天下”的“兼士”为培养目标,在招生上更彻底地做到了“有教无类”,经费上相当部分来自自力更生,教学上重实践和创造,科学技术的教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墨家私学课程的特色,有严格的组织管理,纪律严明,既带有宗教色彩又有某些行业规矩。

第6题: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在教育作用论方面的思想不同,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存心养性”和“求放心”。荀子则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他们的理论既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
(1)不同的地方: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一是“存养”这些“善性”,不使其丢失。二是把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丢失”了的是“善性”找回来,即“求放心”。
荀子孟子的教育作用论是建立在他的“性恶论”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将人的“恶性”“化”去,不使其发展,即“化性”,然后通过教育培养起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善”,即“起伪”。
由于以上的不同,带来了孟子与荀子教育理论上许多不同。如在学习的途径是孟子注重“内求”,荀子注重“外求”;在方法原则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荀子强调“积”等等。
(2)相同的地方:两者都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扩大人的“善性”和不断地找回散失的本性,就可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地“化”去人的先天“恶性”,培养起人类社会的“善性”,就可以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7题:

比较儒法两家富国富民、富国强兵思想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异:儒家——富民基础上的富国;法家——富国强兵。
同:都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总量;实现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农业;把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第8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第9题:

试比较帕森斯与默顿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异同。


正确答案: 。帕森斯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并在其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做出了很大努力,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和主流社会学的代表与典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以高度抽象而著称的一种“宏大理论”。作为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却持批判态度,并指出这种总体化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统一理论不仅与人们日常观察到的具体社会行动、社会现象相距甚远,而且对社会问题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因此,默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一种适用于解释有限现象的“中层理论”,以试图打破长期以来那种试图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抽象的宏大理论。这种“中层理论”就是介于抽象的统一性理论和具体的经验性描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默顿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人,基本思想与帕森斯是一致的。但相对帕森斯而言,默顿对功能分析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强调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的存在。二是区别了显功能和潜功能。三是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与帕森斯相比,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二是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有经验性指导的方法。三是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并突破了传统功能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三个错误假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中层理论。

第10题:

春秋时期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局面,其中在法律思想方面影响比较大的是()家。

  • A、儒
  • B、法
  • C、墨
  • D、道

正确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