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夫之的土地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的土地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对政治体制的认识王夫之以天下为公,君为私,并极力推崇公的价值。君民关系上认为民是君存在的根基。认为君主政治的弊端有:君主为满足物质贪欲横征暴敛,官吏乘机中饱私囊,造成民众的痛苦;君臣关系上,君主应尊重大臣;秦汉以来的法弊端甚多。不赞同君集权,臣无权的做法,主张授予臣子特别是宰相一定的权力;主张历史是进化的,治国不必法古。王夫之的思想成就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方面(2)政治哲学上的成就理势关系与通变关系。认为得理自然成势,顺势必然合理,势中蕴含着理,理也要通过势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为理论根据,阐述其社会变革思想。认为时,事,势,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时而变法就是自然和合理的。理欲关系。提出理欲合一观点。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理欲同源,理不能脱离欲单独存在,欲为人性的当然组成部分,理欲可以和谐共处。反映在社会实践上,要对人的物质欲求给予一定的满足,要注重功利。但王夫之对欲的肯定是有限的,他更推崇理的地位和价值,反映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就是注重和维护礼教和纲常。道器关系。认为道为本,器为末;器具有普遍性;道器相须;在处理道器关系上,主张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以这种观点认识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在法和人的关系上,认为要结合两者,任人和任法并重;政治,伦理原则同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也是道器关系的体现;道器是可以变化的,统治者要重视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整。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第2题:

简述王夫之的土地思想。


参考答案:

第一.对于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发展,提出了某些接近历史事实的见解,他提出的土地民有论具有一定的近代特色和进步因素。
第二.探讨了土地兼并的起源、发展。并提出了抑制兼并的主张。
第三.主张保护、发展以自耕农民为主体的小土地所有制,但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并不抱反对态度。


第3题:

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参考答案:

(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
(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


第4题:

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它表达了王夫之()

  • A、唯物主义思想
  • B、朴素辩证法思想
  • C、反清复明思想
  • D、脚踏实地的学风

正确答案:C

第6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的是()。

A.朱熹、王守仁、顾炎武

B.戴震、王夫之、魏源

C.董仲舒、黄宗羲、王夫之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正确答案:D
D[解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故选D。

第7题:

简述反对“均土地”的思想。


参考答案:

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也有一些对“均土地”持异议的情况。晋代李重强调:自秦汉以来,土地私有早己成为定制,国家的政策、法令,只能顺应这种历史条件,而不应违背它。宋代以后,土地私有制更为发展,反对均土地的思想也随之有所肃增长。
南宋叶适认为:土地私有制使民自养于中,是最好的土地制度。他坚决反对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明代邱浚从“安富”的主张出发,认为自井田制废坏以后,土地私有制由来已久,不应加以否定或限制,提出了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听民自便的口号。


第8题:

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参考答案:

(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2)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
(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第9题:

简述王夫之法律思想“趋时更新”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他的“趋时更新”观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他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第三,以“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论述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趋时更新”的前景。认为法律必须“因其时而取宜于国民”,而不能拘泥于旧的制度不变,“法古”之说毫无任何根据。他预测“他年”的法律制度必然是一种维护“天下之公”、“天下有大公至正是非”的法制。

第10题:

试述王夫之的主要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
(2)“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的重要区别。
(3)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说。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
(4)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5)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