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口腔黏膜消毒剂。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口腔黏膜消毒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口腔黏膜消毒剂。


正确答案: 进行口腔黏膜消毒时,首先应选择正确的消毒剂。目前临床常用的口腔黏膜消毒剂有:
1.碘酊杀菌力强,但刺激性大,故在不同部位使用浓度不同。消毒口腔黏膜的碘酊浓度为1%。碘过敏者禁用。
2.氯已定溶液为广谱消毒剂,刺激性小,故使用广泛。消毒口腔黏膜的氯已定溶液浓度为0.1%。
3.碘伏含有效碘0.5%的碘伏水溶液用于皮肤和手的消毒,同样也可用于口腔黏膜的消毒,其作用优于碘酊。具有消毒彻底、刺激性小、着色浅的优点。

第2题:

简述口腔黏膜及皮肤窦道和瘘管临床特点及鉴别要点。


正确答案: 1.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常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当穿破皮肤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方,可在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转折处的骨膜下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瘘。
2.慢性根尖周炎大多数由牙髓坏疽而来,一部分因急性根周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成的。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咀嚼时轻度痛或不适感。有牙病史。患牙有牙髓病史、反复肿痛史,或牙髓治疗史,无探痛而有轻叩痛或不适感,窦型慢性根尖周脓肿患牙根尖区唇、颊侧牙龈可见瘘孔。
3.慢性颌骨骨髓炎是由于急性颌骨骨髓炎治疗不当,进入慢性期,一般在发病2周以后,进入死骨形成及分离阶段。此时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瘘孔,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长期排脓,有时可有死骨片及瘘孔排出,大块死骨形成,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和面部畸形。
4.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常见于由牙髓病引起的牙周病变。本病变临床上以下特点:有牙体病存在,如深龋、隐裂、牙体发育畸形;有经久不愈的瘘管或反复肿胀;单面深袋;X线片示"烧瓶样损害"。
5.涎瘘是指涎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部皮肤表面。腮腺是常见部位,损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特点是瘘口处可见清亮涎液流出,进食、咀嚼时,涎液流出量显著增加。
6.先天性瘘管
(1)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第二鳃弓的耳郭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郭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一般无症状,偶尔局部发痒,检查时仅见外口为皮肤上一个小凹,挤压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样物,有微臭。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溢脓,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形成多个漏孔。排脓后,炎症消退,可暂时愈合。常反复发作,形成瘢痕,多见于耳屏前上方发际附近,瘘管深长者,可影响耳道软骨部及耳郭,一般不波及耳后沟及耳道骨部。
(2)甲状舌管瘘:可发生于颈部中线自舌盲孔至甲状软骨平面的任何部位,舌骨上下部多见。肿物直径一般为2~3cm大小,圆形、质软,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可在舌骨体与囊肿之间触及坚韧的条索状物与舌骨体粘连,并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如位于舌盲孔附近,可使舌根肿胀,出现吞咽、语言、呼吸障碍;如果囊肿感染破溃,或由于误诊为脓肿行切开引流,则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瘘管称"甲状舌管瘘"。
(3)鳃裂瘘:鳃裂囊肿位于面颈侧方。第一鳃裂位于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第二鳃裂位于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第三第四鳃裂位于颈根区。囊肿表面光滑,偶有分叶状,大小不一,生长缓慢。触诊质软,有波动感,无搏动。一般无自觉症状。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肿块可骤然增大,感觉不适。若继发感染,可伴发疼痛并放射至腮腺区,如果囊肿穿破后可以长期不愈而形成鳃裂瘘。先天性未闭者,称原发性鳃裂瘘。
(4)先天性下唇窦道:较罕见畸形,常伴有唇和(或)腭裂,又称作VanderWoude综合征。多为两个,位于唇红部中线的两旁。窦道口为圆形凹陷或横向裂隙,周缘稍隆起,略呈乳头状,直径2~3mm,窦道细如发丝,深浅不一,浅似小窝,并穿通口轮匝肌向深部伸展,长约2cm,盲端与窦道相通。可见有黏液分泌,进食时尤为显著。

第3题:

以下消毒剂不能用于口腔黏膜消毒的是

A、1%碘酊

B、含2%有效碘的碘伏

C、2%碘酊

D、75%的乙醇

E、0.1%的氯己定


参考答案:C

第4题:

哪种消毒剂不能用于口腔黏膜消毒()

  • A、1%碘酊
  • B、含2%有效碘的碘伏
  • C、2%碘酊
  • D、75%的乙醇
  • E、0.1%的氯己定

正确答案:C

第5题:

简述口腔黏膜扁平苔藓。


正确答案: 1.概述
口腔黏膜扁平苔藓(OLP)是一种皮肤、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口腔黏膜常见病之一。可以单独发生于口腔或皮肤,也可皮肤与黏膜同时罹患。损害除见于口腔外,也可见于生殖器、指甲与(或)趾甲,但比较少见。中年女性患者较多。属于癌前状态。本病病因尚不明确,考虑与心理、内分泌、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2.诊断要点
(1)本病以中年女性多见,病损大多左右对称。
(2)口腔黏膜病损主要特征为小丘疹连成的线状白色、灰白色花纹。白纹可组成网状、树枝状、单线条或环形等多种形状,也可表现为白色斑块状。病损大多左右对称性,黏膜柔软,弹性正常,但有粗糙感,轻度刺激痛,病损在不同部位的表现有各自的特点。
①舌部:多发生在舌前2/3区域。常表现为萎缩型损害,上皮变薄,红亮光滑,常伴有糜烂。糜烂愈合后,形成缺乏乳头的平滑表面。舌背病损亦可呈灰白透蓝的丘疹斑状点,或圆形或椭圆形灰白斑块状,常与舌背白斑难以区别。
②唇部:下唇唇红多见,多为网状或环状白色条纹,病损累及部分唇红或波及整个唇红黏膜,但不会超出唇红缘而涉及皮肤,该特征是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鉴别要点。唇红黏膜乳头层接近上皮表浅部分,基底层炎症水肿常导致水疱发生,黏膜糜烂、结痂。
③牙龈:萎缩、糜烂型多见,龈乳头及附着龈充血,周边可见白色花纹。龈表面常发生糜烂,似上皮缺失状,四周的白色细花纹可与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相区别。
④腭部:少见,常位于硬腭龈缘附近,多由龈缘或缺牙区黏膜蔓延而来,中央萎缩发红,边缘色白隆起。软腭病损呈灰白色网状花纹,多局限于部分黏膜,多无糜烂。扁平苔藓病损在口腔黏膜上消退后,黏膜上可留有色素沉着。
(3)皮肤损害表现为稍高出皮肤表面扁平丘疹,粟粒状或绿豆大小,多角形,边界清,为紫红色、暗红色,有的小丘疹可见到白色小斑点或浅的网状白色条纹,称为Wickham氏纹。如在丘疹表面涂液状石蜡,用放大镜观察明显可见。
①部位:大多左右对称,多发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②症状:有瘙痒感,皮肤有抓痕,痊愈后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发生于头皮者可破坏毛囊,致秃发。
(4)指(趾)甲病损甲增厚,变薄,甲板有纵沟、变形,脱落。
3.鉴别诊断
(1)盘状红斑狼疮(DLE)
DLE皮肤病损多在头面部、耳郭等。颧面部可有"蝴蝶斑"。病损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下,毛囊孔扩张,鳞屑覆盖,有时鳞屑底部有角质栓。在口腔黏膜病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中央萎缩变薄,四周有白色放射状花纹,唇红部病损往往超过唇边缘。OLP皮肤病损为对称性,发生于四肢伸侧或躯干,为淡紫色多角形扁平丘疹,患者自觉瘙痒。口内黏膜病损为白色条纹不规则形状,唇红部病损不会超出唇红缘。病理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白斑
斑块扁平苔藓与白斑有时难以鉴别,特别是舌背部的病损。舌背部扁平苔藓病损灰白而透蓝色,舌乳头萎缩或部分舌乳头呈灰白小斑块状突起,局部柔软,弹性张力基本正常。而舌白斑为白色或白垩状斑块,粗糙稍硬,有时有沟纹或沟裂,病损不发生在单个或少数几个乳头。病理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3)口腔红斑
间杂型红斑有时与OLP很易混淆。其表现为红白间杂,即在红斑的基础上有散在白色斑点,常需依靠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镜下红斑上皮萎缩,角化层消失,棘细胞萎缩仅有2~3层,常有上皮异常增生或已是原位癌。(4)黏膜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OLP表现为糜烂、溃疡或疱时,缺少明显的白色条纹,易与天疱疮、类天疱疮相混淆。发生在牙龈的OLP病损还应与剥脱性龈炎相鉴别。天疱疮临床检查可见尼氏征阳性,镜下可见棘细胞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脱落细胞检查可见天疱疮细胞。免疫荧光检查上皮棘细胞周围IgG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翠绿色荧光呈网格状。类天疱疮上皮完整,棘层无松解,上皮下疱形成。免疫荧光检查类天疱疮基底膜处可见均匀细线状翠绿色荧光。剥脱性龈炎牙龈充血、水肿发亮,上皮剥脱形成糜烂出血,轻微触及有明显的疼痛等敏感症状。上皮下有散在炎细胞浸润,而非密集的带状。OLP的牙龈病损充血,四周有白色细网纹,触之疼痛较轻。
(5)苔藓样反应
某些患者服用甲基多巴、氯喹、奎尼丁等药物后,口腔出现呈放射状白色条纹或白色斑块类似扁平苔藓样病损,有时皮肤上亦可出现丘疹脱屑及湿疹等苔藓样皮疹。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等使用银汞合金充填物可引起相对颊、舌黏膜发生类似苔藓样反应。苔藓样反应光镜下为基底细胞液化,固有层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除淋巴细胞外,尚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可累及固有层和深层血管周围。可有局灶性角化不全,血管增生,吞噬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出现。当引起反应的药物停用或去除引起病变处的重金属后,苔藓样病变就明显减轻或消失,临床上为确诊应做斑贴试验,停止药物使用或更换充填物进行实验性治疗。
(6)多形性红斑
疱型扁平苔藓有时与多形性红斑相类似,但多形性红斑往往有发热等急性过程,皮肤上有红斑,红斑中心出现小疱,损害外观似"虹膜"或"靶环"。多形性红斑首先侵犯唇红,并有厚血痂为其特点。
(7)迷脂症
属皮脂腺异位、错生。唇颊黏膜多见。黏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粟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疹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往往无意中发现而就诊。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固有层内可见小的、成熟的正常皮脂腺、腺体小叶包绕着腺体中央一直伸向黏膜表面的皮脂腺导管。
4.治疗
(1)全身治疗
①详细询问病史,调整全身情况:如睡眠、月经状况、消化道情况等。
②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③调节上皮组织微循环及代谢。
④应用免疫抑制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或口服氯喹。
⑤应用免疫调节药: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等。
(2)局部治疗
①去除各种机械、化学性刺激因素:去除牙石、软垢;调整咬合;修整不良修复体。
②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进食辛辣、过热等刺激性食物。
③局部用药:含漱剂、散剂、抗真菌药物;局部封闭;维A酸局部涂。
(3)中药治疗。

第6题:

简述口腔黏膜消毒。


正确答案: (1)消毒剂的正确选择口腔黏膜消毒一般采用1%碘酊、0.1%氯已定(洗必泰)溶液、1%的聚维酮碘(碘伏)。
(2)消毒药擦拭的正确方法①先用干棉球擦干术区。②消毒方法:一般从术区中心开始,向周围环绕扩展涂药,不可遗留空白;感染创口则从清洁部位开始向患处涂搽。口腔黏膜和面颈部同样都应消毒3次。③消毒范围:头颈部手术应消毒至术区外10cm,以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范围。口腔手术消毒全口腔;注射点只消毒注射点周围5cm以上即可。④用于棉签拭去多余药液。注意:行口腔黏膜活组织检查时,不宜采用碘剂及其他有色药物消毒,以防影响组织染色,可以采用70%乙醇消毒。
(3)评分标准口腔黏膜消毒(1分)。①正确选择消毒药(0.4分):常用的为1%碘酊或0.1%氯已定或1%聚维酮碘。②干棉球擦干术区(0.3分)。③消毒剂擦拭方式(0.3分):不同情况下的消毒方法正确,消毒范围正确。

第7题:

简述口腔黏膜白色斑纹病史采集要点。


正确答案:口腔黏膜病的病史较口腔科其他临床学科所要求的更为详尽,这是由于黏膜病种类繁多且常与全身性疾病或皮肤病有一定的联系。
1.现病史在询问和记录病史中首先应注意主诉症状的特征、程度、性质、发作时间的规律、加剧或减轻的因素、部位。
2.治疗史应特别注意药物过敏及疗效,是否用过免疫制剂等。
3.既往史应注意妊娠与疾病的关系。
4.家族史注意遗传因素与家族患病情况的简要情况。
5.个人的烟酒嗜好,职业和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8题:

以下哪种消毒剂不能用于口腔黏膜消毒()

A、1%碘酊

B、含2%有效碘的碘伏

C、2%碘酊

D、75%的乙醇

E、0.1%的氯己定


参考答案:C

第9题:

请简述口腔黏膜的组织结构和分类。


正确答案: 口腔黏膜的基本结构:口腔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组成。
(1)上皮层:上皮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由浅入深可分为角化层、粒层、棘层及基底层4层。
(2)固有层:是一层纤维结缔组织。固有层与上皮层相连接的地方参差不齐,上皮伸向结缔组织的部分为上皮钉或上皮基层突;固有层凸向上皮部分为结缔组织称结缔组织乳头。
(3)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腺体、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口腔各部位黏膜的结构:口腔黏膜根据其所在部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在临床上可分为3类:
(1)咀嚼黏膜:承受咀嚼压力,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
(2)被覆黏膜:是一种保护性覆盖的黏膜,起覆盖作用,不承受咀嚼压力,包括舌、颊、前庭、牙槽、口底、舌下及软腭等。
(3)特殊黏膜:即舌背黏膜,它具有特殊结构,呈粉红色,为复层鳞状上皮,无黏膜下层,主要是司味觉。

第10题:

以下哪种消毒剂不能用于口腔黏膜消毒()

  • A、1%的碘酊
  • B、含2%有效碘的碘伏
  • C、2%的碘酊
  • D、75%的乙醇
  • E、0.1%的氯己定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