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李某,男,11个月,于2011年12月18日就诊。 患儿一天前进食较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11个月,于2011年12月18日就诊。 患儿一天前进食较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4小时已大便6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7.8℃,P132/min,R36/min。神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囱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7.9×109/L,N39%,L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26岁,未婚,农民。患者10余年前上学时突然出现昏倒,继之出现四肢抽搐,伴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约1分钟后抽搐停止。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此后患者每年仍有数次癫痫发作,平素尚可。1月前患者与人争执,再次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昏倒,四肢抽搐,伴口吐涎沫,数分钟后症状缓解,逐渐苏醒。近1月来患者情绪易于激动,又有两次类似发作,希望加用中药配合治疗,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无四肢抽搐发作,性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夜眠不安,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发作性四肢抽搐10余年,再发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发作性四肢抽搐10余年,发作时尚有昏不识人、牙关紧闭等症状,符合痫病诊断。患者先天不足,兼挟肝火偏亢,痰浊蕴结,痰火相伍,阻扰脑神而发痫病。火热伤津,而见口干、便秘溲黄;肝胆火盛,而见口苦;扰动心神,而见夜眠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肝火痰热之象。综上,辨证为肝火痰热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痫病与厥证的鉴别:二者均可见到突然仆倒、昏不识人的主症,厥证则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但无痫病所表现的口吐涎沫、双目上视、四肢抽搐、甚则口中怪叫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痫病 中医证候诊断:肝火痰热证中医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神方剂: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56岁,工人。3月前因高热一周,热退后即出现恶心呕吐,到某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服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呕吐稍缓解,但未能根治。时作干呕,2天前因睡眠不佳又出现呕吐而来院就诊。现症见:时作干呕,或呕吐少许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呕吐反复发作3月余,加重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呕吐反复发作3月余,症状加重2天为主诉,故诊断为呕吐。由于出现时作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候表现,此乃属胃阴不足证。因患者热病伤阴,胃阴不足,不得润降,故时作干呕,或仅唾涎沫。胃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胃失濡养,故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胃阴不足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呕吐与噎膈的鉴别:二者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梗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一般而言,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 中医证候诊断:胃阴不足证中医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剂:麦门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病例摘要:吴某,男,35岁,外企职员。7天前与朋友外出游玩,进食自助烧烤后出现恶心,呕吐,初为胃内未消化食物,后为呕吐清水痰涎,自服黄连素、藿香正气软胶囊等未见明显减轻,遂来院就诊。现症见:胸闷呕恶,呕吐清水,不思饮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呕吐7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呕吐7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清水痰涎,故诊断为呕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由于患者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导致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故见呕吐清水痰涎;痰浊中阻,则脘腹痞闷,不思饮食;清阳不升则头眩;痰浊痹阻心脉,则心悸;苔白腻,脉滑,均为痰饮内停之征。故辨证为痰饮内阻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呕吐与反胃的鉴别:二者同属胃部的病变,均可见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之症,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但反胃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为特征,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人之谷物。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症之时,当以辨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 中医证候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患儿,8个月。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并饮用一大杯牛奶而致呕吐,不思进食,腹胀,啼哭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其诊断是( )


正确答案:B

第5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1天前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现症: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石淋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剂名称:石韦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瞿麦10g,萹蓄10g,通草10g,滑石15g,金钱草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0g,石韦20g,穿山甲3g,虎杖15g,王不留行10g,牛膝l10g,青皮10g,乌药10g,沉香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66岁,已婚,农民。患者1周前突发右侧肢体力弱及麻木,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力弱有所好转,此次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右侧肢体力弱,右手握力差,行走时右足拖地,右侧偏身麻木,面色少华,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纳食尚可,大便溏稀,小便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右侧肢体力弱伴麻木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右侧肢体力弱伴麻木1周,诊断为中风。气虚运血无力,脑脉瘀阻,而见半身不遂及偏身麻木;气虚血少,经脉失养,则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脾虚不运,则大便溏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血瘀之象。综上,辨证为气虚血瘀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中风与口僻的鉴别:中风与口僻都可出现口眼?斜,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神志障碍;口僻则是以口眼?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为主症,发病早期可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无半身不遂及神志障碍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风 中医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中医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剂: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4岁,已婚,干部,于2011年12月11日就诊。间断出现阳事不举3年。患者从事秘书工作。平素性功能正常,于3年前,因写一份材料,劳思多日,昼夜冥想,终于在1周后完成,但突然出现阳痿,当时亦未求治,1月后恢复正常。至此每因思虑劳作,过于疲倦时,总要出现阳痿,适当休息后,又恢复正常,未曾服药,今来我院求医。现症: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健忘,胃纳不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查体:T36.5℃,P78/min,R19/min,BP120/80mmHg。生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答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基本资料:王某,男,34岁,已婚,干部,于2011年12月11日就诊。主诉:间断出现阳事不举3年。现病史:患者从事秘书工作。平素性功能正常,于3年前,因写一份材料,劳思多日,昼夜冥想,终于在1周后完成,但突然出现阳痿,当时亦未求治,1月后恢复正常。至此每因思虑劳作,过于疲倦时,总要出现阳痿,适当休息后,又恢复正常,未曾服药,今来我院求医。现症: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健忘,胃纳不佳。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过敏史:未发现。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体格检查:T36.5℃,P78/min,R19/min,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动体位,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率78/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肠鸣音正常。双肾区无叩击痛。生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暂无实验室检查回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根据患者每因思虑劳作,过于疲倦时,总要出现阳痿,适当休息后,又恢复正常,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健忘,胃纳不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辨为心脾亏虚证。病因病机分析:思虑不解,劳心伤脾,病及阳明冲脉,以致气血两虚,宗筋失养,而成阳痿,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则夜寐不安、健忘,脾失健运则胃纳不佳,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辨为心脾亏虚之象。中医病证鉴别:本病应与早泄相鉴别,早泄是指在性交之始,阴茎可以勃起,但随即过早排精,因排精之后阴茎萎软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性交。早泄虽可引起阳痿,但阳痿是指性交时阴茎根本不能勃起,或勃起无力,或持续时间过短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西医诊断依据:1.王某,男,34岁,有过度思虑劳作史。2.间断出现阳事不举3年,伴精神不振,夜寐不安,健忘,胃纳不佳。3.查体 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生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中医诊断:阳痿(心脾亏虚)西医诊断:阳痿治法:补益心脾。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30g,黄芪15g,白术10g,茯神20g,炙甘草6g,酸枣仁20g,桂圆肉10g,当归12g,陈皮9g,木香10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调护:避免纵欲过度,尤其保持心情舒畅,饮食适宜,勿劳累。

第9题:

患儿,8个月。因一次食入2个鸡蛋并饮用一大杯牛奶而致呕吐,不思进食,腹胀,啼哭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其诊断是

A、厌食

B、积滞

C、呕吐

D、疳积

E、腹痛


参考答案:B

第10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腰痛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中医病证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剂名称: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苍术24g,黄柏24g,薏苡仁24g,木瓜6g,络石藤6g,川牛膝24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