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洋中的珊瑚虫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地球环境具有()。

题目
单选题
近年来,海洋中的珊瑚虫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地球环境具有()。
A

整体性

B

地域差异性

C

独特性

D

表现复杂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近年来,海洋中的珊瑚虫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地球环境具有()。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答案:A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2题:

关于气候变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是由于地球散失的热量变少了
  • B、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几乎都会使地球变暖
  • C、温度每升高1℃,大约会多5%的水分,这意味着全球变暖将会带来更多洪水和干旱

正确答案:B

第3题:

尽管方兴未艾的太空旅游业听起来激动人心,但根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研究通 讯》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如果每年私人火箭的发射次数超过 1 000 次,大气同温层中的污染物 质煤烟的含量将会显著升高,由此可能改变全球大气循环及臭氧的分布。 据研究人员计算,这将使地球两极表面温度升高 1 摄氏度,并使极地海洋冰层厚度减少 5%到 15%。 尽管存在于接 近地表大气中的煤烟微粒可以在降雨过程中被冲刷干净,但在根本不会有雨水的同温层中,这 些污染物的留存时间却可能长达 3 年到 10 年,并对地球温度造成持久影响。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会改变全球大气循环及臭氧的分布
B.大气同温层中的污染物质煤烟的含量会随着私人火箭发射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C.每年火箭发射次数超过 1 000 次,会使地球温度升高 1 摄氏度
D.同温层中的污染物会留存 3 年到 10 年,会对地球温度造成持久影响

答案:B
解析:
由“由此可能改变全球大气循环及臭氧的分布”可知A项混淆了可能性与必然性,排除。由“这将使地球两极表面温度升高1摄氏度”可知,C项将“地球两极表面温度”偷换为“地球温度”,排除。由“这些污染物的留存时间却可能长达3年到10年”可知,D项混淆了可能性与必然性,排除。B项由“如果每年……显著升高”可得出。故正确答案为B。

第4题:

据测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如果增加()倍,就可以使全球的气温升高2到4.5摄氏度。

  • A、0.5倍
  • B、1倍
  • C、1.5倍
  • D、2倍

正确答案:B

第5题:

海洋酸化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30%—40%会溶解于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水体。而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时,海洋便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的碱性减弱,“酸度”升高。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我国江西西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题。

澳大利亚东北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礁堡。近些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大量死亡,根据研究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7题:

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50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一些科学家认为,一旦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突破底线,即全球变暖(),地球生态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崩溃后果。

  • A、1℃
  • B、2℃
  • C、3℃
  • D、4℃

正确答案:B

第8题:

澳大利亚东北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礁堡。近些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大量死亡,根据研究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9题:

环境科学中研究的大气主要是地球上空的()。


正确答案:对流层

第10题: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

  • A、1~2℃
  • B、3~4℃
  • C、5~6℃
  • D、7~8℃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