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育就是要用爱善滋润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新的天地,让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根据上述材料

题目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育就是要用爱善滋润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新的天地,让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请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1000字。


答案:
解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究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因此,在教学中需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有学识魅力,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优秀的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会让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开始一个新的班级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多花精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自身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不凡的气质吸引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竞相推崇的目标,这样才会使自己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进而学生对其所教学科也产生兴趣,希望成为老师这样的人。
其次,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教师要发扬民主,做到心中有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们求知欲,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把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寻找契机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想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的兴趣。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写前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措施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学生敢于写。
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一些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
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开展作文评比活动、优秀作文赏析活动等,使学生乐于写。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write short passages.
Ability aim : Students can write and talk about their diet plan in their daily life.
Emotional aim : Students become mo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an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healthy diet.
(3)导入和写前环节
Warming up and lead-in:
①Daily greeting.
②Show some food on PPT and ask students what their favorite food are and why.
【设计意图】
从生活角度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营造学习氛围。
Pre-writing :
The teacher firstly tells the students the writing topic. And then they need to have a talk about their food forbreakfast. After that, the teacher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And also the teacher canshow a writing model, which includes a basic structure.
【设计意图】
写前交代清楚所写话题及所涉及的一些词汇、句式结构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欲。

第3题:

广告文案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

A.美

B.善

C.新

D.真


参考答案:D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长度信息做出解释,并学会用具体的单位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④情感态度: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二、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乘法的过程,掌握乘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乘法信息做出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乘法进行思考。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简单的乘法计算以往使用加法的内容。
④情感态度:了解可以用乘法计算某些加法运算,增强学生思维中运用乘法进行运算的意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会运用乘法的知识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口算下面各题。
2.复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教师把握机会引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有三堆木块,一堆20根,分别由三头大象来运)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3堆木头运完后,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设方案一:20+20+20=60;预设方案二:20×3=60)
对明明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解决它。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完善课题: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运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情景图。
(1)点名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汇报、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得出:凡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乘法比加法更简便。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第1题,独立练习,然后汇报、说理。
练习第2题,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下课后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板书设计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在呈现、操练、输出及复习巩固的各项活动中听、说、认读新词汇。
教字难点:理解进行时的运用,并在对话中正确结合词汇进行运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学生能够听懂、认读、识别本节课的重点词组get up,brush my teeth,wash myface have breakfast。
1.2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时间表达的句式结构,能理解进行时用于表达正做某事的结构。
-It's What are you doing
-I'm。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中灵活得体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句型就时间主题进行问答。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主题,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入的生活作息安排,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过程
1.导入:猜谜游戏
教师呈现一个有关闹钟的谜语,引导学生猜测出闹钟,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时间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效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2新授:
2.1教师多媒体呈现时钟,并结合动作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动词短语。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单词。
2.2学生听录音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设计意图】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重点词汇特点,教师采用全身反应法直观清晰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之后的跟读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接下来的操练巩固做好语言准备。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在呈现、操练、输出及复习巩固的各项活动中听、说、认、读新词汇。
教字难点:理解进行时的运用,并在对话中正确结合词汇进行运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学生能够听懂、认读、识别本节课的重点词组 get up, brush my teeth, wash myface have breakfast。
1.2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时间表达的句式结构,能理解进行时用于表达正做某事的结构。
-It's What are you doing
-I'm。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得体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句型,就时间主题进行问答。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主题,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入的生活作息安排,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过程
1.导入:猜谜游戏
教师呈现一个有关闹钟的谜语,引导学生猜测出闹钟,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时间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效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2新授:
2.1教师多媒体呈现时钟,并结合动作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动词短语。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单词。
2.2学生听录音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设计意图】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重点词汇特点,教师采用全身反应法直观清晰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之后的跟读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接下来的操练巩固做好语言准备。

第8题:

知母的性能特点最全面的叙述是

A.善清上焦之热而滋润

B.善清中焦之热而滋润

C.善清肺胃实火

D.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

E.善清下焦之热而滋润


正确答案:D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新授过程。


答案:
解析: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物体与圆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②数学思考:在探索圆形的特征、圆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③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④情感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做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3)新授过程设计:
一、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导出:正方形是由4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的公式能不能算?看来很有必要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测量验证
1.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1)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2)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介绍圆周率
1.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小结:早在1 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π≈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推导公式
1.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πd)就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 简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式的基础。(10 分)
(2)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 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1)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 Teaching Aims:Knowledge aims:
①Students can master the new words“Singapore,Thailand,UK,Japan”.
②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structures“Children’s Day is on the...day of...”
③Students can learn the different customs and date of Children’s Da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bility aims:
①Students are able to answer the customs and date of Children’s Da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orrectly.
②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to talk about Children’s Day with others.Emotional aims:
①After this lesson students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festivals custom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②Students can be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sharing their knowledge obtained with others.
(3) Step1 Warming up&Lead in
1.Daily greeting.
2.Play the song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 question “When is your birthday?”
3.Play the type of celebrations of children’sday, and ask students think when is China’ children’s day?
(设计意图: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儿歌激发
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渠道,激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对日期表达法的记忆,同时复习旧知。)
Step2 Presentation
(1) Words learning.
①Look and Guess
Write down the new words on blackboard.
Teacher uses the flags and the picture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o explain the new words(Singapore,Thailand,UK,Japan)and ask students to guess.Once they come up with the right answer, rewards will be given.
②Point and say
Ask one student to say a new word they just learnt, and another student needs to point the picture on
the blackboard.(设计意图:通把图片和单词进行匹配,学生可以更容易的记住这些新单词的含义,
进而也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2) Sentence learning.
①Ask students “When is China’ children’s day?” and explain the sentence in Chinese. Help students to answer “In China, Children’s day is on the first of June.” Those target language need to be written on blackboard.
②Lead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 in the mean time.
③Then play the video of the passage and ask students to do the ture and false.(设计意图:通过展示
学生熟悉的中国儿童节来开展对话,易于学生理解其他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同时,通过朗读课文和
解释句子含义,加深了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同时学生能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节在不同的时间,但
是含义都一样。进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