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知菌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半知菌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类群有()、()、()。


正确答案:桑寄生、槲寄生、菟丝子

第2题:

简述半知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正确答案: 丛梗孢属(Monilia)分生孢子梗二叉状或不规则分枝,无色;芽生串孢型的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圆形,单细胞,孢子链呈念珠状。
葡萄孢属(Botrytis)分生孢子梗无色,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着生小梗上聚集成葡萄穗状。
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分生孢子梗无色,细长,顶端束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双细胞,大小不等。柱隔孢属(Ramularia)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小不分枝,以合轴式产生全壁芽生式分生孢子,产孢梗顶端曲膝状;分生孢子双细胞,串生,圆柱形,两端钝圆。
粉孢属(Oidium)菌丝体表生;分生孢子梗直立,顶部产生体生式的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引起白粉病,为大多数白粉菌的无性阶段。
梨孢属(Pyricularia)分生孢子梗无色,细长,不分枝,顶端以合轴式产生全壁芽生式分生孢子,呈曲膝状;分生孢子梨形至椭圆形,2~3个细胞。
青霉属(Penicillium)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一至多次分枝,形成扫帚状,分枝顶端产生瓶状小梗,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内壁芽生式分生孢子。
曲霉属(Aspergillus)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膨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面着生1~2层放射状分布的瓶状小梗,内壁芽生式分生孢子聚集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头状(。
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产孢细胞基部略膨大;分生孢子为内壁芽生式,单细胞,卵圆形至椭圆形,单生或聚生。
尾孢属(Cercospora)菌丝体表生;分生孢子梗褐色至橄榄褐色,全壁芽生合轴式产孢,呈曲膝状,孢痕明显加厚;分生孢子针形、倒棒形、鞭形,无色或淡色,多隔膜,基部脐点黑色,加厚明显。
链格孢属(Alternaria)分生孢子梗深色,以合轴式延伸;顶端产生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的分生孢子,褐色,具横、纵或斜隔膜,顶端无喙或有喙,单生或串生。
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分生孢子梗黑色,顶端或中部形成分枝,产孢部分作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单细胞或双细胞,黑褐色,圆筒形、卵圆形、柠檬形或不规则形,单生,常芽殖形成短串。
黑星孢属(Fusicladium)分生孢子梗黑褐色,顶端产孢部位合轴式延伸,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有明显的孢子痕,分生孢子梗的生长尖上又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广梭形,基部平截,1~2个细胞,深褐色。
德氏霉属(Drechslera)分生孢子梗粗状,顶部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内壁芽生孔生式,圆筒状,多细胞,深褐色,脐点凹陷于基细胞内;分生孢子萌发时每个细胞均可伸出芽管。
离蠕孢属(Bipolaris)分生孢子梗形态与产孢方式与德氏霉属相似。分生孢子通常呈长梭形,直或弯曲,深褐色,脐点位于基细胞内;分生孢子萌发时两端细胞伸出芽管。
突脐孢属(Exserohilum)分生孢子梗形态与产孢方式与德氏霉属相似。分生孢子梭形至圆筒形或倒棍棒形,直或弯曲,深褐色;脐点强烈突出;分生孢子萌发时两端细胞伸出芽管。
弯孢属(Curvularia)分生孢子梗分化明显,顶部产孢部分为合轴式延伸,呈曲膝状;分生孢子单生,弯曲,近纺锤形,大多具3个隔膜,中间1~2个细胞特别膨大。
丝核菌属(Rhizoctonia)菌核褐色或黑色,形状不一,表面粗糙,菌核外表和内部的颜色相似;菌丝多为直角分枝,褐色,在分枝处有缢缩。
小核菌属(Sclerotium)菌核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粗糙,外表褐色或黑色,内部浅色,组织紧密。
镰孢菌属(Fusarium)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型;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至卵圆形,分生孢子为内壁芽生式。
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分生孢子座形成于寄主子房内,上密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细小;分生孢子单生,单胞,表面有疣状突起,橄榄绿色。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生孢子盘生在寄主表皮,有时生有褐色、具分隔的刚毛;分生孢子梗无色至褐色,产生内壁芽生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或新月形。
痂圆孢属(Sphaceloma)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紧密地排列在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
盘二孢属(Marssonina)分生孢子盘极小;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双细胞大小不等,分隔处缢缩。
柱盘孢属(Cylindrosporium)分生孢子盘白色或灰白色,平铺状;分生孢子梗短小,无分枝;分生孢子线形,单细胞或多细胞。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分生孢子5个细胞,真隔膜,两端细胞无色,中间细胞榄褐色,顶生附属丝2根以上。
茎点霉属(Phoma)载孢体为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梗极短;分生孢子单细胞,很小,卵形至椭圆形。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形态与茎点霉属(Phoma)相似。寄生性较强,主要为害叶片引起叶斑病。
大茎点菌属(Macrrophoma)形态与茎点霉属(Phoma)相似。分生孢子较大,一般超过15μm。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分生孢子器内产生两种分生孢子:a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单细胞,能萌发;b型分生孢子线形,一端弯曲呈钩状,不能萌发。
壳针孢属(Septoria)分生孢子多细胞,细长筒形、针形或线形,直或微弯,无色。壳囊孢属(Cytospora)分生孢子器着生在瘤状或球状子座组织内分生孢子器腔不
规则地分为数室;分生孢子香蕉形。
色二孢属(Diplodia)分生孢子器散生或集生;分生孢子初时单细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成熟后转变为双细胞,顶端钝圆,基部平截,深褐色至黑色。
壳二孢属(Ascochyta)分生孢子卵圆形至圆筒形,双细胞,无色。

第3题:

半知菌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有哪些?(举一病例)


正确答案: 无孢目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苗木立枯病;丝孢目粉孢属(Oidium)引起花卉白粉病;黑盘孢目的放线孢属(ActinonemA.引起蔷薇黑斑病。球壳孢目的壳针孢属(SoptoriA.引起菊花斑枯病,瘤座孢目的镰菌属引起苗木立枯病。

第4题:

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特征及发育循环。


正确答案: 外囊菌目(Taphrinales),子囊裸生,无包被。外囊菌的单核孢子萌发时,细胞核发生分裂,形成的两个核进入芽管,芽管从寄主植物的嫩枝和叶的表皮或气孔侵入。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细胞内的两个核双核并裂形成双核菌丝体。菌丝体在寄主叶组织内扩展,刺激叶片栅栏和海绵组织增生和增大,细胞壁变厚,细胞内的叶绿体遭到破坏,叶片表面表现皱缩、肥肿,变为黄褐色或红色等症状。在寄主角质层下的双核菌丝体的部分细胞转化为厚壁的产囊细胞,双核在产囊细胞发生核配后立即进行一次有丝分裂,随后产生一个隔膜将产囊细胞内的两个二倍体核隔开。下部的细胞为足细胞,上部的为子囊母细胞,子囊母细胞发育形成子囊与子囊孢子的过程与其它子囊菌相似。子囊形成后突破寄主角质层,呈栅栏状排列形成子实层。此时叶片表面形成灰白色粉蜡层,即病菌的子囊层。
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目真菌一般称作白粉菌,都是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引起植物的白粉病。白粉菌的菌丝体无色透明(少数褐色),大都生长在寄主的表面,从上面产生球状或指头状的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中。少数白粉菌的菌丝体从气孔伸入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无性繁殖是从菌丝体上形成分生孢子梗,上面形成单个或成串的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粉状的病征,因此这类病害称作白粉病。有性生殖产生的子囊果是闭囊壳,成熟的闭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四周或顶端有各种形状的附属丝(appendage),用肉眼看呈小黑粒或小黑点状。闭囊壳中有一个或多个子囊。子囊有卵形、椭圆形或圆筒形,其中有2~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
白粉菌的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寄主叶片表面萌发,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然后从附着胞下方形成侵入丝直接穿过角质层,在表皮细胞中形成吸器,同时形成菌丝体在叶片表面蔓延,并不断形成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内,吸器内有细胞核。由于菌丝体在寄主表面蔓延并且产生散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面着生成串、无色的分生孢子,叶面上就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迅速死亡,受害部分一般只表现褪绿或变黄。侵染后期霉层颜色变为灰色或灰褐色,霉层上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往往在寄主生长后期产生,其中有9~30个圆形、卵形或长椭圆形的子囊,每个子囊中有4~8个圆形或长圆形、单细胞、无色的子囊孢子。
球壳目(Sphaeriales),球壳目是核菌纲最大的目,所有子囊果是子囊壳的核菌纲真菌都归于球壳目。球壳目真菌的形态变化很大,子囊壳有球形、半球形或瓶状的,壳壁(包被)有鲜色肉质、暗色膜质或炭质的。口孔为乳头状或长圆柱状,有缘丝。子囊壳有散生和聚生的,着生在基质的表面或者部分或整个埋在子座内。子囊有圆形、棍棒形、纺锤形或圆柱形。子囊在子囊壳基部有规律排列成子实层。子囊之间大都有侧丝,但也有很早就消解或没有侧丝的。子囊孢子单细胞或多细胞,无色或有色,大小差别很大。球壳目真菌一般都有很发达的分生孢子阶段。
多腔菌目(Myriangiales),多腔菌目真菌的特征是每个子囊腔中只有1个子囊。每个子座中可有许多子囊腔,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层次中。子囊孢子为多隔或砖隔。
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目真菌的性状与座囊菌目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假囊壳稍大,子囊之间有拟侧丝;子囊圆柱状;子囊孢子一般是多隔的或砖隔的(也有单细胞或只有一个隔膜的)。假囊壳一般是单生的,也有聚生的,有的聚生在半埋的子座内,但是很少形成多囊腔的子囊座。
星裂菌目(Phacidiales)真菌的子囊果开始形成时是一个黑色的子座,圆形、盘形或裂缝形,着生在基质的表面,也有部分或整个埋在寄生组织内。子实层上有一个由子座组织组成或子座组织与寄主组织结合组成的盾形的盖,子囊果成熟后,盖破裂而露出子实层。子囊果呈子囊盘状。
柔膜菌目真菌形成有柄或无柄的子囊盘,着生在基质的表面或半埋在基质内,有的是从菌核上产生的。子囊棍棒形或圆筒形,无囊盖,子囊间有侧丝。

第5题:

锈菌目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有哪些?各举一病例。


正确答案: 锈菌目分类依据是根据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排列方式,主要属有柄锈属--菊花锈病;
多胞锈属--刺玫锈病;
柱锈属--松芍锈病;
胶锈属--梨桧柏锈病;
栅锈属--杨叶锈病。

第6题:

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侵染循环上有哪些主要的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 半知菌病害与囊菌病害的症状是基本相似的。它们大多数引起局部坏死性病害,少数引起系统感染的维管束病害——萎蔫病(枯萎和黄萎)。
由于半知菌不产生有性世代或有性世代在病害循环中的意义不大,所以其无形世代在病害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7题:

简述半知菌亚门所属各纲及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的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


正确答案: Ainsworth(1973)的分类系统中,半知菌亚门分3个纲:芽孢纲(Blastomycetes):营养体是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或假菌丝,产生芽孢子繁殖。
丝孢纲(Hyphomycetes):营养体是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分生孢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腔孢纲(Coelomycetes):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丝孢纲真菌大多数是高等植物重要寄生菌,有些是人体的寄生菌或工业上的重要真菌。丝孢纲分为4个目,已记载的有1700属,11000种。
1.无孢目(Agonomycetales)除厚垣孢子外,不产生其它分生孢子。
2.丝孢目(Hyphomycetales或Moniliales)分生孢子梗散生。
3.束梗孢目(Stilbellales)分生孢子梗聚生形成孢梗束。
4.瘤座菌目(Tuberculariales)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座上。
腔孢纲分2个目:
1.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真菌形成分生孢子盘;
2.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真菌形成分生孢子器。

第8题:

半知菌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目有哪些?


正确答案: 无孢目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苗木立枯病;
丝孢目粉孢属(Oidium)引起花卉白粉病;
黑盘孢目的放线孢属(ActinonemA.引起蔷薇黑斑病;
球壳孢目的壳针孢属(SoptoriA.引起菊花斑枯病;
瘤座孢目的镰菌属引起苗木立枯病。

第9题:

子囊菌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系的重要病原有哪些?各举一病例。


正确答案: 子囊菌的分类依据是是否形成子囊果及子囊果的类型。与园林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病原有外囊菌目--樱桃袋果病;白粉菌目--丁香白粉病;小煤炱目--柑桔煤污病;球壳菌目--杨树烂皮病;座囊菌目--杨树溃疡病;星裂盘菌目--松落叶针病,阔叶树漆斑病。

第10题:

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正确答案: 外囊菌属(Taphrina)子囊长圆筒形;子囊孢子芽殖产生芽孢子
白粉菌属(Erysiphe)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菌丝状。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闭囊壳内生产一个子囊;附属丝菌丝状。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闭囊壳上的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呈近球形。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闭囊壳内产生1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顶端为一次或数次整齐的二叉状分枝。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长针状,基部球形膨大。
钩丝壳属(Uncinul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或螺旋状。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有数回叉状分枝。
小煤炱属(Meliola)子囊束生于黑色闭囊壳基部;子囊孢子椭圆形,暗褐色,2~4个隔膜。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子囊壳有长颈,子囊壁早期溶解,没有侧丝。
小丛壳属(Glomerella)子囊壳产生在菌丝层上或半埋于子座内;没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
黑腐皮壳属(Valsa)子囊壳埋生子座基部,有长颈伸出子座;子囊孢子香肠形,单细胞。
赤霉属(Gibberella)子囊壳单生或群生于子座上,子囊壳壁蓝色或紫色;子囊孢子有2~3个隔膜,梭形,无色。
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子囊壳埋于基质内,顶端有短的喙状突起;子囊孢子细线状,多细胞。
隐球丛赤壳属(Cryphonectria)子座桔黄色或桔红色;子囊壳有长颈穿过子座外露;子囊孢子双细胞,无色。
日规壳属(Gnomonia)子囊壳有长颈自基质伸出;子囊顶壁厚;子囊孢子双细胞,大小不相等。
黑痣菌属(Phyllachora)靠近寄主表皮的子座组织盾状隆起,呈黑病状;子囊壳群生子座内;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
间座壳属(Diaporthe)子座发达;子囊壳以长颈伸出于座;子囊柄早期胶化;子囊孢子双细胞,椭圆形或纺锤形。
麦角菌属(Claviceps)为害禾本科植物小穗形成菌核,菌核萌发产生有长柄的头状子座;子囊壳着生在子坐内;子囊长筒型;子囊孢子丝状。
痂囊腔菌属(Elsinoë)圆形子囊单生于子座内的子囊腔中;子囊孢子大多长圆筒形,有3个横隔。
多腔菌属(Myrangium)子座顶端膨大呈圆形,并长出短枝;球形子囊单生,不规则地分布在子座中,子囊成熟时内壁膨胀穿过外壁而突出,外壁收缩留在子囊基部,内壁开裂放出椭圆形、砖隔状的子囊孢子。
球座菌属(Guignardia)子囊顶壁厚;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细胞,无色。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子囊座着生在寄主叶片表皮层下;子囊初期束生,后平行排列;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细胞,大小相等。
亚球壳属(Sphaerulina)具有单个子囊腔的子囊座埋于寄主组织内;子囊束生,宽棍棒形或圆筒形;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有3个横隔。
黑星菌属(Venturia)假囊壳大多在病残余组织的表皮层下形成,周围有黑色、多隔的刚毛,长圆形的子囊平行排列,成熟时伸长;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大小不等。
格孢腔菌属(Pleospora)子囊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砖隔状,无色或黄褐色。
核腔菌属(Pyrenophora)子囊座顶部有刚毛;卵圆形或长圆形的子囊孢子砖隔状,褐色。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子囊孢子多细胞,线形,无色或淡黄色,互相扭成绞丝状排列
斑痣盘菌属(Rhytisma)子座组织黑色光亮如漆斑,子座内形成多个呈弯曲或放
射形排列的长形子囊盘;子囊棍棒形,有侧丝;子囊孢子线形或针形,单细胞,无
色。
散斑壳属(Lophodermium)子囊盘埋生在长形子座中;子囊棍棒形,平行排列,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长形。
核盘菌属(Sclerotinia)具有长柄的子囊盘产生在菌核上;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细胞,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