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传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100℃B.湿衣服放在温度低的地方比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干得快C.-5℃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会熔化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2)针对其中一个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题目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传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100℃B.湿衣服放在温度低的地方比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干得快C.-5℃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会熔化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2)针对其中一个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某学生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题目:图示为一种电饭锅的电路图,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电饭锅处于正常加热煮饭状态,只闭合开关S1时,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已知R2的阻值为44Ω保温状态电饭锅消耗的功率是40 W试问:



(1)R1的阻值是多少
(2)电饭锅正常加热煮饭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R总=R1+R2=44Ω+1210Ω=1254Ω
∵p=U2/R




答:R1的阻值是1210Ω,电饭锅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6.6×105 J。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10分)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第一问中求电阻的公式推导过程不全面,原因可能是学生只是对公式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别,得出推导公式要写出正确、完整的推导过程。
第二问中对于电路串并联分析错误,误以为正常加热S1、S2都闭合的状态下,电阻R1和R2是串联的,实际上两个电阻是并联状态。而在求加热煮饭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时认为只有电阻R2连入电路中,电能求解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加热煮饭和保温过程的物理原理没有搞清楚.串联和并联电路求电阻的规律混淆。正确的解答如下:



答:R1的阻值是1210 Ω,电饭锅l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6.84×105 J。
(2)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引导学生意识错误,改正错误。首先让学生复习电功和电功率的基本公式,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电功和电功率的变形式,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简单电路中求用电器的功率和电能。其次,再让学生分析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弄清楚加热煮饭和保温状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并分别画出电路图,引导学生根据保温状态的电路图挖掘已知条件求出R。的阻值。最后,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物理规律,并让学生讨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对照加热煮饭状态的电路图.结合上面复习的公式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2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C项。
题目:如图所示,各用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O N

问题:
(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正确选项为D。很多学生认为弹簧测力计被两端的两个力拉着,其示数应该是两个力之和,因此误选C。
(2)教学片段:
教师:这道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同学们,弹簧测力计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呢?学生:利用力产生的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对的,弹簧测力计的一端与挂环相连,叫固定端。另一端与挂钩相连,叫自由端。在测量时,哪一端不动?
学生:固定端不动。
教师:嗯,用力使固定端不动,拉力拉挂钩使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仲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越大。
学生: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不是两端力之和呢?
教师:弹簧测力计两端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我们可以假设一端是固定的,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就是另一端力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弹簧测力计指针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是一端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的所受力之和。所以在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多少?
学生:4N。
教师:若把弹簧测力计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合力是多少呢?
学生:系统在平衡力作用下合力为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D选项了。

第3题:

本题考查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问题。如果在很高的温度下,冰水混合物当然要吸热。但因为有冰,所以热量先被冰吸收。而冰吸热熔化的过程,温度不变,还是0℃。同样,如果冰水混合物放在很低的温度下(题干中的情况),它当然要放热。但因为有水,所以水先放热。而水放热凝固的过程,温度不变,还是0℃。所以,冰与水交界处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答案选B。


正确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问题。如果在很高的温度下,冰水混合物当然要吸热。但因为有冰,所以热量先被冰吸收。而冰吸热熔化的过程,温度不变,还是0℃。同样,如果冰水混合物放在很低的温度下(题干中的情况),它当然要放热。但因为有水,所以水先放热。而水放热凝固的过程,温度不变,还是0℃。所以,冰与水交界处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答案选B。

第4题:

下面是一道力学检测题,发现四个选项都有人选。
题目: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为一对平衡力的是( )。
A.汽车的牵引力和汽车所受的重力
B.汽车所受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
C.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D.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所受摩擦力
(1)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该物理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判断一对平衡力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同学们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个条件而把题目做错,另外还很容易和相互作用力这个概念混淆,没有正确区别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学生:所受的力是平衡力。
教师:对,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二力平衡。
学生:恩。
教师:那么放在桌子上的书本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呢?
学生:书本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所以我们要判断两个力是平衡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两个力是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学生:是的,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教师:那么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所以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要先进行受力分析,看看哪两个力满足平衡力的条件。
学生: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汽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那么牵引力和哪个力是平衡力呢?
学生:和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平衡力。
教师:很好。在掌握了平衡力的特点后,我们一定要注意和相互作用力进行区分,不要混淆了。

第5题:

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帮助学生学习。


答案:
解析:
(1)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象,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某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之间的拉力一样大。
(2)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本题中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甲对乙所施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第6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题目:小明做作业时,发现电灯忽明忽暗,原因可能是( )。
A.灯泡的实际电压发生了变化
B.灯泡的额定功率发生了变化
C.灯泡的额定电压发生了变化
D.灯泡烧坏了
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正确选项为A。选B项和C项的同学没有分清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错误地认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发生变化。选D项的同学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误认为灯泡忽明忽暗就一定是灯泡烧坏了。
(2)教学片段一
教师:同学们,首先看一看这道题的选项,回忆一下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
学生:一个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教师:同学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内容记得比较清楚,那么灯泡的额定电压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是不是一个可改变的物理量呢
同学们相互讨论……
学生: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在成产这种产品之前就设计好的了,而且额定电压能保证用电器的性能最优。教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每种用电器都有自己的额定功率,生产出来之后,是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我们知道了。额定电压是不变韵,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教师:根据额定功率的定义。B选项呢
学生:额定功率也不会变化,因此B选项也是错误的。
教师:很好.那么灯泡忽明忽暗有没有可能是灯泡烧坏了呢
学生:有可能吧!
教师:实际上,灯泡如果烧坏了,那么其所在的干路将处于断路状态,灯泡就会熄灭了,而不是忽明忽暗。
学生:明白了,所以灯泡忽明忽暗的原因只可能是灯泡的实际电压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错。因此本道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7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试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求:
(1)外力F的最大值;
(2)在滑动过程中通过金属棒的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

问题:
(1)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等知识点。
(2)正确解题过程:
(1)导体棒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恒定。由题意可知,当导体棒运动到A点时,导体棒产生的电动势的值最大,产生的电流最大。

(2)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所经过的时间t与距离坐标原点的位置关系x=vt

(3)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分析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关于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题。要求解外力F的最大值.我们
需要先分析金属棒的运动情况。大家看一下金属棒做什么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没错。那么对金属棒受力分析,它受到了哪些力呢
生:竖直方向上,支持力和重力等大反向;水平方向上,外力F和安培力等大反向;合外力为零。
师:恩,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要求解外力F的最大值,是不是只要知道安培力的最大值就可以呢

当L最大的时候,也
就是安培力最大的时候。
师:那么现在大家想想,当金属棒运动到哪个位置,三最大呢R总又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当棒运动到A时,£最大。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R总=尺。+R:。
师: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当金属棒切割磁感线时,金属棒就相当于电源,那么两个电阻是并联还是串联关系呢大家可以画等效电路图分析一下。

生:并联。
师:很好,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下。根据右手定则上面为正极,下面为负极,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非常棒。这道题的关键就在此。很多同学会因为算错电阻而错解。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大家要注意等效
电源,找到等效电源之后,再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去分析。此外解题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大家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接下来,做错这道题的同学再重新整理一遍,其他同学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老师巡视,进行个性化答疑指导)

第8题:

案例: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传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有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若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触,则
A.热量由铁块传给铝块
B.温度由铁块传给铝块:
C.热量由铝块传给铁块
D.铁块和铝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针对其中一个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答案:
解析:
(1)正确选项为A。选B选项的同学可能没有正确认识温度和热量的本质和内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描述的是物体的状态,不能传递。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过程量。选C项和D项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质量、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和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关系,或者错误地认为铁的比热容大于铝的比热容而计算结果错误。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首先看一下这个题干,仔细想一下,物体吸收热量之后,物体的温度会怎么样 生: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师:物体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的数值跟哪几个因素有关系呢
生:Q=cm△t。物体温度升高△t,就会吸收cm△t的热量,那么物体吸收一定量的热量,还跟物体的C和m有关系。
师:好,同学们看,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同的热量,那么……生:升高的温度跟铁块和铝块的比热容有关系,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
师:哪一个比热容大呢 大家还记得吗
查看书上的比热表,发现铁的比热容小于铝的,得到铁的温度高。
生:铁的温度高,热量由温度高的铁块传到温度低的铝块,所以答案应该选A。

第9题:

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指出这道作业题检测、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答案:
解析:
(1)考查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正确解答过程:

生: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Gh。
师:那么总功呢
生:总功是绳子自由端拉力,所做的功。
师:没错,那么现在要计算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我们就需要知道绳子自由端所移动的距离。这里我们用的是一个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呢
生:省力费距离。
师:非常好,所以当物体在斜面上移动2 ITl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距离S’=4 m,因此。我们在计算有用功的时候,拉力F对应的位移应该是4 m而不是2 in。这正是这道题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10题:

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静电感应、验电器、电荷守恒等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
如图所示.当带正电的绝缘空腔导体A的内部通过导线与验电器的小球B连接时,问验电器是否带电
【错解】
因为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空腔导体的外表面,内部无静电荷。所以.导体A内部通过导线与验电器小球连接时,验电器不带电。
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帮助学生学习。


答案:
解析:
(1)错解原因:关键是对“导体的外表面”含义不清,结构变化将要引起“外表面”的变化,这一点要分析清楚。错解没有分析出空腔导体A的内部通过导线与验电器的小球B连接后,验电器的金箔成了导体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改变了原来导体结构。A和B形成一个整体,净电荷要重新分布。
(2)一部分同学做错这道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知识迁移的负面效应。他们曾经做过一道与本题类似的题:“先用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带正电的绝缘空腔导体A的内部,然后将绝缘金属小球移出空腔导体A与验电器的小球B接触,验电器的金箔不张开。”他们见到本题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不带电的结论。“差异就是矛盾,”学习中要善于比较.找出两个问题的区别才方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这两道题的差异就在于:一个是先接触内壁,后接触验电器小球:另一个是正电的绝缘空腔导体A的内部通过导线与验电器的小球B连接。进而分析这种差异带来的什么样的变化。生搬硬套是不行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