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题目

《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05—1907年年进行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要阵地是()

A.《时务报》

B.《民报》

C.《苏报》

D.《新民丛报》


参考答案:B, D

第2题:

保皇会的机关报为()。

  • A、《民报》
  • B、《新民丛报》
  • C、《清报》
  • D、《知新报》

正确答案:B

第3题:

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的报纸是()

A. 《民报》

B. 《隆记檀山新报》

C. 《中国日报》

D. 《苏报》


正确答案:C

第4题:

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启超认为:举国人民已经平等,没有享特权的人;《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清王朝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发生问题才能解决。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还会将中国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其原因是:
第一,20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论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就感到招架不住了。
《民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功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三)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读论战,成文深入人心,使人民想念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四)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五)同时通过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六)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5题:

土耳其目前最有影响的三大日报除了《自由报》外,还有()

  • A、《晨报》和《喉舌报》
  • B、《国民报》和《国家主权报》
  • C、《晨报》和《国民报》
  • D、《国民报》和《民族报》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1956年9月15—2十日,党的八大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八大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七大以来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3)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①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
①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③在执政党建设上,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5)陈云在发言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并为大会所采纳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①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②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③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6)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
(7)八大后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新思想,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
(8)八大的意义
①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②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7题:

《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革命还是改良
(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第8题: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参考答案:A

第9题:

()是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创办人是同盟会中分裂出来的的章太炎。

  • A、国民报
  • B、天民报
  • C、强国报
  • D、大共和日报

正确答案:D

第10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是怎么一回事?


正确答案: 早在兴中会时期,革命派报刊同保皇派报刊之间由于主张的不同,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论战。为了捍卫革命原则,清除改良派在思想上的影响,作为革命党中央机关报的《民报》,从创刊那天起,就主动向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新民丛报》挑战。《民报》创刊号发表了陈天华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两篇文章,指名批判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的“妖言”。《新民丛报》立即应战,把康、梁在该报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汇编成《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一书,广为散发。1906年4月出版《民报》第3期,发表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列举双方在12个问题上存在的根本分歧,表示要“分类辩驳”改良派的观点,“期与我国民解决此大问题”。于是,两派报刊之闻大规模的论战就这样开始了。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满清王朝,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认为,只要光绪亲政,中国即可有望,不必反满。反满只会引起民族仇杀,造成混乱,招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就会被瓜分而亡国。《民报》则认为,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必不能独立富强;革命不会引起内乱,排满并不排外,不会招致瓜分;真正造成瓜分之祸的正是清朝政府,“故非排满不能弭瓜分之祸”。
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人民文化程度低,又缺乏见识,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制度,《民报》则认为,实行共和政体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有能力推翻君主统治,建立共和国。
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不均问题,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并且认为土地国有对发展生产不利。《民报》则认为,中国确实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只有将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平均地权,生产才能得到发展,民生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场论战持续了两年。尽管梁启超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终因改良派的主张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最后理屈词穷,《新民丛报》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不得不悄然停刊。经过这场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