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历代衣冠服饰沿革。

题目

简述历代衣冠服饰沿革。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最高统治者和一般平民也不担心“胡化”。盛唐以后,人们多穿团领、窄袖袍。而妇女则多着衫、裙,肩上披帛,前胸外露,实学印度妇女的样子。贵族妇女额上涂“额黄”,眉间贴“花钿”,两颊点“妆靥”,如敦煌壁画、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所见。另一方面唐代常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重要变化。首先是头上以幞头代冠。“幞头”原本是用来系发髻的头巾,一般都采用质地柔软的黑色纱、罗。初时只用一方幅,以后于四角缀四带,后边二小带系发髻,前边二大带裹脑袋,在脑后收结,二带垂下,叫作“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用铁丝把下垂二带略略撑起,叫作“硬脚幞头”。帝王公卿着常服均可戴之。其次是“品色衣”成为定制。所谓“品色衣”,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分辨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唐代规定,皇帝着黄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袍衫;五品以上着绯(大红)袍;五品以下着绿、青;士兵着皂(黑色);未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着白袍衫。除服色之别以外,官员还以腰间所佩带[钅夸]区别等级;带銙是一种方形饰片,系于腰带之上。唐代规定: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七品银带九銙;八品、九品鍮tou石带九銙;庶人黄铜铁带七銙。
宋代服饰依唐制而很少变化,色泽也不及唐代鲜艳夺目。官服的变化在于幞fu头和鱼袋。宋代幞头,里面用木骨撑起,外罩漆纱,成了一种“幞头帽子”,可以随时脱戴,后边的两脚向外侧展平,称“硬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向上在脑后相交,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有的还在两脚上变些花样,因此,宋代幞头样式比较丰富。金鱼袋在唐代是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的一种袋子,内装鱼符,上刻官职姓名,作为出入宫门的凭证。到宋代则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佩在官服腰带上面垂之于后,用来分别贵贱。皇帝经常对恩宠的大臣赐“金紫银绯”。所谓“金紫”,就是佩金饰的鱼袋和传紫色的官服;“银绯”,就是佩银饰的鱼袋和穿绯色的官服。臣子们未合官品而得赐金紫银绯,被视为一种殊荣。司马光曾得赐紫金鱼袋,苏武、黄庭坚曾得赐绯银鱼袋。宋代的妇女服饰,变化主要在头上和脚上。贵族妇女喜戴花钗冠,皇后则戴九龙四凤冠。由五代末年兴起的缠脚之风至宋代而普遍流行,因此妇女以布缠脚,待成三寸金莲后着三角形小鞋。至于士农工商的衣服,一般追求简朴,讲求实用,显示出平民化的特点。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王朝,其服饰承袭汉族制度而又保留本族特色,皇帝、百官的冠冕服,均参古今制度增损。同时根据蒙古族特点,另定“质孙衣”,汉人称为“一色衣”,形制是上衣连着下裳,上紧下短,便于活动。头上冬天戴帽,夏天戴笠。帽为貂皮暖帽,前额露发,耳后下垂。笠如钹形,顶上缀珠。蒙古贵妇则喜欢戴用绒棉做的“姑姑冠”,其冠高二尺,以木竹为骨包以绒棉,顶上用翠花或羽毛装饰。
明朝建立以后,根据汉族习俗,重新规定服饰制度。冠冕只准皇帝、太子、亲王、郡王穿着,并且只在祭天地、享太庙、册立、登基时穿用。日常官服规定皇帝穿黄龙缎袍,头戴“翼善冠”(形似善字),腰束玉带。百官则依品级穿不同颜色绣有其他花纹的宽大袍服,头戴乌纱帽,品级还用袍服上的“补子”加以辨别。明朝规定: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传说中的神兽);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an(白雉),六品鹭鸶,七品鸂xi[氵束鸟](紫鸳鸯),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身上所佩,以牙牌代替鱼袋。牙牌用象牙制成,刻官职于上,以字号分等;公、侯、伯用“勋”字,驸马用“亲”字,文官用“文”字,武官用“武”字,教坊用“乐”字等。贵妇服饰,皇后戴龙凤翠冠,穿龙凤真红大袖子,加霞帔,着红罗长裙。其他依等变化。民间一般服饰为男子青布衣裤,女子上衣下裙,或着袍衫,颜色淡浅,不得用大红、鸦青、黄色。 
清代以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服饰打扮。首先是强令汉人削发留辫。其次是废除明代服装,以满族风尚重订冠服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官服穿“蟒袍”,蟒的数目因品级而异,但在蟒袍外,又加一外褂,也称“补服”,短袖、对襟,前后正中习明代绣补子,以表示官衔。所绣鸟兽与明代大同小异。其次是礼服中的马蹄袖。第三,是帽子上饰花翎,花翎尾部晶莹似眼,以单眼、双眼、三眼区分官位品级,以三眼为最尊贵。第四是朝珠,挂在脖颈垂于胸前,数为108珠,源于佛教数珠。限五品以上朝官悬挂。普通百姓多用长袍、短褂和马褂。满族男子一般系腰带,长袍外面加背心或马褂。满族女子则喜穿旗袍,外面罩马甲。汉族妇女多沿明制,上身穿袄、衫,下身着裙、裤。到清朝后期,京师妇女多在衣服镶嵌滚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离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参考答案:

1、禁止离婚主义,渊源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法规。2、许可离婚主义。专权离婚主义是指男子享有圈套的离婚权,妇女或者没有离婚权或者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七出”。限制离婚主义,当事人主观上并无过错,这种立法主义衩称为“目的主义”,在离婚立法史上开“无责离婚主义”的先河。自由离婚主义,是彻底的“无责离婚主义”。


第2题:

简述我国婚姻成立的历史沿革?


参考答案:

聘娶婚是在我国通行了几千年的主要婚姻形式。聘娶婚指男方以向女方家庭交付聘金、彩礼作为结婚条件的婚姻形式。尽管历经各个朝代,程序会有繁简的变通,但聘娶婚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始终不变,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姻。聘娶婚始于伏羲,而大备于周,西周始创的“六礼”规定了完备的结婚程序,到了汉、唐还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


第3题:

简述我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封土的沿革。


正确答案:

答案: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1)秦汉两代的“方上”;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2)唐代的“以山为陵”,以唐乾陵为典型;
(3)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4)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

第4题:

历史地理过去也被称为()。

  • A、沿革地理
  • B、民族地理
  • C、语言地理
  • D、历代地理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节用”,主张衣冠服饰只求实用,不必过于豪华的谁()。

  • A、孔子
  • B、墨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正确答案:B

第6题:

什么叫结婚?简述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参考答案:

结婚和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1)结婚是男女双方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行为的主体是没有配偶的男女,行为的目的是建立婚姻关系,行为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采用的是狭义的结婚概念,不包括订婚在内。
(2)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从历史上说,结婚制度经过多次的变化,从结婚方式看,基本有四种:掠夺婚、有偿婚、聘娶婚、共诺婚。


第7题:

采用时序法编排的工具书有( )。

A.《中国历史纪年表》
B.《历代地理沿革表》
C.《古今图书集成》
D.《中国历代年谱总录》
E.《中国大百科全书》

答案:A,D
解析:
时序法是按时间顺序排检各种知识材料的方法。年表、历表、年谱等工具书常使用这种方法。此外,也有部分书目、索引采用此法。

第8题:

( )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专门著作.

A.《通典》

B.《通鉴纪事本末》

C.《史记》

D.《汉书》


正确答案:A

第9题: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历代王朝繁琐的衣冠服饰制,服饰与职业的关系趋于简捷和平等,任何人都有权选择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及材质,但由于服饰的社会性,仍然要求着装者在选择着装时,要考虑自身职业和()对服饰的要求。


正确答案:身份

第10题:

简述“文书”称谓的沿革。


正确答案: 1.殷商之前统称为“书契”。
2.周代统称为“官书”。
3.春秋战国以及秦统称“书”。
4.汉代正式被称为“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