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迁如归,卫国忘亡”描述的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邢、卫两国才得以保存。

题目

“邢迁如归,卫国忘亡”描述的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邢、卫两国才得以保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响应城市节能减排政策,邻居小邢和小赵决定拼车上班。从小区开车35公里后到达小赵单位,继续直线行驶5公里后到达小邢单位。已知小赵、小邢的车在市区行驶百公里耗油分别为10L、12L,油价为每升6元。如开小赵的车,需先将小邢送至单位再原路折返回小赵单位。如开小邢的车,则无需折返。那么两种方案花费相差多少元?

A.0.9
B.1.2
C.1.8
D.2.4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第二步,小邢开车走的路程35+5=40(公里);小赵开车走的路程35+5+5=45(公里)。所需费用差0.40×12×6-0.45×10×6=0.3×6=1.8(元)。因此,选择C选项。

第2题:

有人建议邢老师对违纪学生进行罚款,邢老师拒绝了建议,体现了邢老师(  )。



A、乐于奉献
B、因材施教
C、依法执教
D、廉洁从教

答案:
解析:
邢老师没有对违纪学生进行罚款,体现了邢教师能够依法执教。

第3题:

西汉统治者吸取秦骤亡的教学,摒弃“专任刑法”而采用“礼法并用,德邢相济”。()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邢窑在邢州境内,建于()代,盛产白瓷。

  • A、唐
  • B、宋
  • C、明

正确答案:A

第5题: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中,属于邢老汉性格特点的是()。

A善良

B诚实

C质朴

D勤劳

E懦弱


A,B,C,D

第6题:

邢某(20岁)和刘某(15岁)经过预谋,在某日下午伺机行窃。当见到被害人 李某在摊位上买鸡时,刘某示意邢某掩护,邢某即站在李某跟前假装买鸡,刘某从李某的 裤兜里窃取了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850多元、信用卡两张以及身份证等),然后迅速离去。当李某发现被窃而要追赶时,被面前的邢某故意挡住视线和出路,李某就将站在面前的邢某抓住。邢某为了逃脱,掏出尖刀朝李某连刺数刀,将李某剌伤。案发后,邢某逃到他的朋友张某家躲藏。张某知道邢某的犯罪事实之后,就将邢某送往外地隐藏。在邢某躲藏期间,张某3次前去看望,并资助他500元钱生活费用。
(1)邢某与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2)张某与邢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3)邢某、张某构成什么罪?
(4)邢某、刘某的行为各如何定性或处理?


答案: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涉及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的问题。虽然巳满14周岁的人对抢劫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刘某与邢某的共同犯罪的预谋或者说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围仅限于盗窃。对于故意伤害被害人的行为,仅由邢某一人负责,在刑法理论上称之为实行过限,即超过共同犯罪故意的限度的,应当由实施该行为的人单独负责。
(1)邢某与刘某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邢某与刘某只是预谋盗窃,他们仅在盗窃范围内具有共同故意,而在刺伤李某的行为中没有共同故意。而实行盗窃行为时,刘某只有15周岁,依法对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故刘某不可能与邢某构成共同犯罪。
(2)张某与邢某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二人事先无通谋,张某事先并不知道更没有参与邢某的犯罪行为。
(3)邢某在实施盗窃他人财物时,为了逃脱和抗拒抓捕,当场刺伤李某,依法应转化为抢劫罪。张某则构成窝藏罪。
(4)对邢某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对刘某的行为应按照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7题:

春秋时期“救邢存卫”的国君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春秋时期社会变动的主要特点:就是王权衰微,周王室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 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公元前660年,春秋时代,狄人侵邢,齐桓公 联合宋、曹救邢,打退狄人,时邢国都城已被烧毁,乃帮邢迁都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不久,狄人攻破卫国,卫国仅有七百余人逃过黄河,齐桓公再次出兵保护卫国,并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替卫建立新都。这两件事即史书所称的“迁邢存卫”。正确选项应为A。

第8题:

齐桓公存邢救卫是因为受到了这两国受到了哪个少数民族的入侵?


参考答案:

赤狄。


第9题:

陆羽认为,邢州瓷不如越州瓷。下列不是其理由的为()

  • A、若邢州瓷类银,越州瓷类玉
  • B、若邢州瓷类雪,越州瓷类冰
  • C、邢州瓷粗,越州瓷细
  • D、邢州瓷白而茶色丹,越州瓷青而茶色绿

正确答案:C,D

第10题:

春秋时期“救邢存卫”的国君是()。

  • A、齐桓公
  • B、秦穆公
  • C、晋文公
  • D、楚庄王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