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难民的概念及其身份的确定。

题目

简述难民的概念及其身份的确定。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概念
在国际法上对难民并没有确定的定义。根据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第1条的规定,难民是指因种族、宗教、国籍、特殊社会团体成员或政治见解,而有恐惧被迫害的正当理由,置身在原籍国领域外不愿或不能返回原籍国或受该国保护的人。
二、难民身份的确定
根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议定书》的规定,某人欲成力难民,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所谓主观条件是指当事人畏惧迫害,即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等原因而可能受到迫害。
2、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是指当事人留在其本国之外或经常居住地国之外,且不能或不愿受其本国保护或返回其经常居住地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身份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身份法律行为,是指以身份以及身份所引起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身份法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体资格具有限定性;(2)身份行为不得代理;(3)身份行为不得附条件或期限;(4)身份行为具有要式性;(5)身份行为的评价具有独立的规则。
【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理解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身份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评注】对身份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记忆,特别应注意身份法律行为与其他法律行为的不同之处。

第2题:

简述难民的概念及其身份的确定。


正确答案: 一、概念
在国际法上对难民并没有确定的定义。根据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第1条的规定,难民是指因种族、宗教、国籍、特殊社会团体成员或政治见解,而有恐惧被迫害的正当理由,置身在原籍国领域外不愿或不能返回原籍国或受该国保护的人。
二、难民身份的确定
根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议定书》的规定,某人欲成力难民,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所谓主观条件是指当事人畏惧迫害,即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等原因而可能受到迫害。
2、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是指当事人留在其本国之外或经常居住地国之外,且不能或不愿受其本国保护或返回其经常居住地国。

第3题:

简述专利申请日的概念及其确定原则。


参考答案:

专利申请日,也称关键日,是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或者其指定的专利申请受理代办处收到完整专利申请文件的日期。
专科申请日的确定:
(1)专利申请文件是通过邮局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但邮件上寄出‘的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供证明的外(如挂号回执单上的日期等),以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的日期为专利申请文件的递交日,并以此日为申请日。
(2)专利申请人享有优先权的,以优先权日为申请日。


第4题:

简述身份权的概念及特征。


正确答案: 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以特定身份上的利益为客体而享有的维护一定社会关系的权利。
特征:
(1)不是民事主体固有的权利。
(2)不是民事主体必备的权利。
(3)具有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4)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地位或资格为前提。

第5题:

简述难民的待遇。


正确答案: (1)难民的不推回原则:就是缔约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推回)至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威胁的领土边界;
(2)难民与所在国国民在下列方面享有相同的待遇:如缔约周境内的任何难民在宗教自由、初等教育、行政协助的费用、任何捐税或费用的财政征收等方面;缔约国境内合法居留的难民在公共救济和救助以及劳动立法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缔约国境内经常居住的难民在艺术权利和工业财产的保护以及出席法院等方面;
(3)难民在下列方面享有与所在国的外国人同样的待遇:在非政治性和非营业性的结社权利和以工资受偿的雇佣方面;
(4)难民在下列方面享有不低于所在国的一般外国人的待遇:在动产、不动产和初等教育以外的教育等方面;合法处于缔约国境内的难民在从事自营职业和行动自由等方面;缔约国境内合法居留的难民在从事自由职业和房屋问题等方面。(根据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的规定说明。)

第6题:

简述技能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
解析:
(1)含义: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2)特点: ①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②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 知识。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例如在“拧螺丝”的过程中,程序性知识是说明螺丝如何拧的动作步骤及执行顺序;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活动方式。 ③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技能有这么几个特征:流畅性、迅速性、经济性(所需的生理、心理能量少)、同时性、适应性。但是它有一定的规则,合乎一定的要求,是受意识控制的,例如一个会骑车的人,不用刻意思考怎么骑,但他的意识也在起作用,一旦遇到障碍物,他可以很快避开。

第7题:

简述关键线路的概念及其确定?


正确答案:将总时差为零(也就是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结束时间相同)的各项活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某项计划任务网络图的关键线路,它是网络图中时间最长的线路。关键线路上各项活动的作业时间之和,即为整个计划任务的总工期。因些,整个计划任务的完工时间取决下关键线路的时间。

第8题:

简述脂质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
解析:
(1)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醉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2)作为药物载体,脂质体的特点如下:(1)细胞亲和性;(2)靶向性;(3)缓释性;(4)降低药物毒性;(5)提高药物稳定性;(6)脂质体不太稳定,药物易泄漏.磷脂易受氧化和降解。

第9题:

简述用地面积概念及其确定原则。


正确答案: 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占)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用地面积是控规中各种规定性指标要素计算的基础。在用地面积的计算中,必须特别注意的是用地面积(Ap)和征地面积(Ag)是有区别的。
(1)用地面积通常与用地边界的四至范围有关,在城市新区开发中,用地面积的大小通常由道路、河流、行政边界、各种规划控制线围合而成的地块大小决定。
(2)用地面积应当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具体确定,不应盲目划定,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或用地不足的情况出现。
(3)用地面积与城市开发模式有关,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开发时,控规中划分的地块面积往往较小,采用大规模整体式开发肘,控规中划分的地块面积通常较大。
(4)用地面积与城市的区位也有较大关系,城市中心区地块往往划分的面积相对郊区用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土地稀缺、权属复杂,取得较大的地块经济代价较大,操作难度高。
(5)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地块形状怪异,如扁长带形用地或钝角三角形用地,虽然面积较大,但实际可以利用的面积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对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进行合理的调整。
(6)在一些城市建成区,由于各种原因,地块划分不均,部分用地面积较小,不适合作为独立地块单独建设,需要在控规中作出调整或者说明。

第10题:

简述城市性质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正确答案: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确定城市性质是总体规划的首要内容。不同的城市性质实际上决定着不同城市的特征和工作重点,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用地构成的重要依据,对确定城市规模、城市用地组织的特点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水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范围分析,也即宏观区位。
(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也是确定城市性质时的重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