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岁,因“腹泻2天”来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日行5~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85/6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醒,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0.7,淋巴细胞0.25。 首选检查是()A、胃镜B、便常规C、尿常规D、腹部彩色超声多普勒E、结肠镜F、

题目

患者女,4岁,因“腹泻2天”来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日行5~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85/6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醒,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0.7,淋巴细胞0.25。 首选检查是()

  • A、胃镜
  • B、便常规
  • C、尿常规
  • D、腹部彩色超声多普勒
  • E、结肠镜
  • F、腹部X线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男性,39岁,2017年7月20日就诊,自述2015年8月中旬某晚大量饮酒,深夜回家,凌晨开始腹痛腹泻,大便黄色稀水样,日行5~6次,经治疗后好转,此后2年间每因饮食不当,反复出现腹痛腹泻。2月前肠镜显示“慢性结肠炎”,3天前再次出现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排便不爽,大便黏腻色黄,味重难闻,日行4~5次,肛门灼热,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查体:体温38.5℃,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脐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麦氏征阴性,膜氏征阴性,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2.9x109/L,中性粒细胞83.2%,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16/HP。
根据上述病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该患者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请指出该患者的中医病名、证型,病说明诊断依据。


答案:
解析:
1.酒属辛辣,患者大量饮酒,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损伤脾胃之正气,则引发急性腹泻,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腹泻后虽经治疗好转,但脾胃功能已受损,因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故脾胃受损,则致水湿及食物运化不利,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湿郁化热,壅滞大肠,湿邪又易阻碍气机,可致不通则痛。故患者每因饮食不当引发腹痛腹泻。
2.(1)诊断:
病名:泄泻。证型:湿热伤中证。
(2)诊断依据:
辨病依据:根据患者现主诉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故可辨病为泄泻。
辨证依据:患者之前因患者大量饮酒,酿生湿热,蕴蓄胃肠,导致急性腹泻,经治疗后虽症状好转,但脾胃已伤,脾胃运化食物及水湿失职,故每因饮食不当腹泻腹痛便会发作,体内水湿郁久化热,长期湿热不清,壅滞下迫大肠,则导致泻下急迫,且大便黏腻色黄,味重难闻;湿热内结,腑气不通则腹中作痛;肠中有热则肛门灼热;胃肠内热外蒸,则出现发热;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壅之象。故综上所述可辨证为湿热伤中证。

第2题:

患者女,4岁,因“腹泻2天”来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日行5~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85/6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醒,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0.7,淋巴细胞0.25。 提示便常规:白细胞7~8/Hp,少量红细胞。患者2天后仍有泄泻,日行5~6次,且肛门不能固约。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进行的检查有()

  • A、腹部CT
  • B、大便培养
  • C、大便病原学检测
  • D、X线钡剂造影
  • E、胃镜
  • F、结肠内镜

正确答案:B,C,D,E

第3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10个月。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查体:T 37.8℃,P 132次/分,R 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10/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1。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泻下水样便4小时。(2)T 37.8℃,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3)血常规:WBC 7.9×10/L,N 0.39,L0.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进食复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水样便,泻下急迫;湿热阻遏气机则气味臭秽;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均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小儿腹泻。2.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3.中医辨证诊断 湿热泻。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清热利湿。2.所选方剂名称 葛根芩连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葛根5g、黄芩5g、黄连3g、厚朴5g、芦根3g、砂仁1g、麦芽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饮食治疗 应强调继续饮食,合理调整。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3.微生态疗法。4.肠黏膜保护剂。

第4题:

患者女,45岁,因“右上腹疼痛2小时”来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改变体位后可自行缓解,故未予重视。2小时前,患者饱餐后突发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伴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小便色黄,大便秘结。查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无黄疸。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心率90次/分,律齐,体温38.5℃。首选的检查是()

  • A、腹部X线片
  • B、超声内镜
  • C、腹部CT
  • D、磁共振胆管成像
  • E、腹部B型超声
  • F、彩色超声

正确答案:F

第5题:

患者女,4岁,因“腹泻2天”来诊。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日行5~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85/6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醒,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0.7,淋巴细胞0.25。 结合该病例,叙述正确的是()

  • A、泄泻与痢疾鉴别点为痢疾伴有里急后重
  • B、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看是否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等病史
  • C、小儿慢性泄泻的要素饮食是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链三酰甘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而成
  • D、泄泻患者均可应用灸法治疗
  • E、泄泻患者若伴有脱水,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 F、针刺治疗泄泻可选用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足三里、太冲

正确答案:A,B,C,E,F

第6题:

患者,女,38岁,工人,既往体健,月经规则,无停经史。因转移性右下腹痛8小时伴恶心来诊。查体:体温38.6℃,呼吸18次/分,脉搏78次/分,血压125/80mmHg。查体:腹平,腹肌稍紧张,右下腹可触及压痛和反跳痛。首先应做的实验室检查是()。

  • A、血常规
  • B、尿常规
  • C、血细菌培养
  • D、血淀粉酶
  • E、肝肾功能测定

正确答案:A

第7题:

患者女,16岁,因“腹痛、腹泻4小时”来诊。患者6小时前食生黄瓜,2小时后突觉脐周绞痛,恶心、呕吐2次,均系胃内容物。后开始腹泻,初大便为水样,后转为黏液便、赤白相间、量少,30分钟临厕1次,里急后重。自服黄连素5片,氟呱酸3粒,无好转。查体:体温39.8℃,脉搏10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84/50mmHg(1mmHg=0.133kPa),意识模糊,呼吸浅快,躁动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冷,发绀,皮肤弹性差,脉细数。心、肺无异常发现,急腹症征(-),左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神经系统检查(-)。血白细胞:21×109/L,中性粒细胞0.88。 为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的检查是()

  • A、血液中找疟原虫
  • B、血培养+药敏
  • C、脑脊液常规
  • D、粪便常规
  • E、血液生化检查
  • F、粪便细菌培养

正确答案:D,F

第8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10个月。
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
查体:T37.8℃,P132次/分,R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
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10/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1。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泻下水样便4小时。
(2)T37.8℃,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
(3)血常规:WBC7.9×10/L,N0.39,L0.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二、西医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常有接触史,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可确诊。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进食复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水样便,泻下急迫;湿热阻遏气机则气味臭秽;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均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小儿腹泻。
2.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
3.中医辨证诊断 湿热泻。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清热利湿。
2.所选方剂名称 葛根芩连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葛根5g、黄芩5g、黄连3g、厚朴5g、芦根3g、砂仁1g、麦芽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治疗 应强调继续饮食,合理调整。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
3.微生态疗法。
4.肠黏膜保护剂。

第9题:

患者男,60岁,因“上腹部不适伴纳差、乏力1个月”来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嗳气,烧灼感,疼痛不显,无反酸,纳差,乏力。患者症状间断加重,近1个月体重下降约5kg。刻下:上腹部闷堵不适,时有嗳气,烧灼感,无反酸,腹痛不甚,大便尚可,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患者既往有胃出血病史30余年,无肝肾疾病及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无手术、外伤和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85次/分,呼吸l8次/分,血压l20/70mmHg(1mmHg=0.133kPa)。一般状况可,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心肺(-),腹平软,上腹中有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患者入院后应予以的检查是()

  • A、血常规
  • B、尿常规
  • C、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 D、心电图
  • E、腹部B超
  • F、腹部CT
  • G、肠镜
  • H、电子胃镜

正确答案:A,B,C,D,E,H

第10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10个月。 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 查体:T37.8℃,P132次/分,R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 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109/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1。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泻下水样便4小时。
(2)T37.8℃,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
(3)血常规:WBC7.9×109/L,N0.39,L0.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进食复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水样便,泻下急迫;湿热阻遏气机则气味臭秽;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均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
三、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小儿腹泻。
2.中医疾病诊断泄泻。
3.中医辨证诊断湿热泻。
四、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2.所选方剂名称葛根芩连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葛根5g、黄芩5g、黄连3g、厚朴5g、芦根3g、砂仁1g、麦芽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饮食治疗应强调继续饮食,合理调整。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
3.微生态疗法。
4.肠黏膜保护剂。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