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题目

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荀子对“象刑”的否定


参考答案:

荀子主张否定“象刑”,以重刑惩恶。象刑见于《尚书》的记载,指对犯罪者不用肉刑,而采取象征性的方式来代替,它被视为古代圣王“德政”的表现。荀子认为象刑之说不足为凭,属于“世俗之说”。表面上是轻刑,实则“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荀子的观点表现了他在刑罚观上与孔、孟的明显不同。


第2题:

简述对语言“约定俗成”性的理解。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约定俗成”的含义:
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符号创制之初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就对人们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接受它,如果破坏约定擅自更改,就必然遭到社会的拒绝。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第3题: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一语出自( )。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孟子


正确答案:C

第4题:

简述荀子裕民思想。


正确答案:荀子裕民思想体现的是儒家“以政裕民”“裕民富国”的理念。即用行政和法律保障人民的生产,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强大。

第5题: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一语出自()。

  • A、老子
  • B、庄子
  • C、荀子
  • D、孟子

正确答案:C

第6题:

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就提出了著名的“约定俗成”的观点。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C

第8题:

简述荀子的重法论。


参考答案:

荀子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重法,其根据还是“性恶论”。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较重视法的,他对法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1)法以礼为本。荀子生当乱世,认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但他认为法必须以礼为本。
(2)论法的作用。荀子重视法的作用,强调统治者必须运用法律来赏功罚罪。
(3)先礼后法。荀子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儒家重礼义教化的传统。
只有先礼后法,先教后诛,才能使“民归之于流水”,得到人民的支持。
(4)罚当其罪。荀子主张,执法要公平,刑罚要相称,“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第9题:

亲和效应理论的出发点是基于()。

  • A、约定俗成
  • B、心理定势理论
  • C、人们的经验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述荀子。


正确答案: 荀子,儒家,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任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后到楚国任兰陵令,据说也曾回过赵国,去过秦国。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其法治思想是从礼义出发,以人治为本,还是儒家的内核,故归入儒家为好。
性恶说: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但出发点不同。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助人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法”,即通过教化。
强化君权:政治思想。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明于天人之分: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