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同血清总蛋白,常见于营养吸收障碍及营养不良、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及一些消耗性疾病。

题目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同血清总蛋白,常见于营养吸收障碍及营养不良、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及一些消耗性疾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有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 )。

A.血清总蛋白减少,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B.血清总蛋白减少,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减少

C.血清总蛋白减少,白蛋白增加,球蛋白减少

D.血清总蛋白减少,白蛋白增加,球蛋白增加

E.血清总蛋白增加,白蛋白增加,球蛋白增加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临床意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甲亢等均可引起血清总蛋白降低、白蛋白浓度降低。慢性感染性疾病或炎症可引起球蛋白增高,如结核、肝炎、亚急性心内膜炎。

第2题:

简述血清蛋白质检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检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 测定值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

血清白蛋白

球蛋白

白、球蛋白比值


正确答案:
血清蛋白质检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检测项目测定值临床意义血清总蛋白正常:60~80g/L缺乏:<60g/L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营养吸收障碍及营养不良、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以及一些消耗性疾病血清白蛋白正常:35~55g/1轻度缺乏:30~35g/L中度缺乏:25~30g/1重度缺乏:≤25g/L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球蛋白正常15~35g/1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慢性感染、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等白、球蛋白比值正常1.00~2.50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治疗后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

第3题:

关于血清总蛋白的临床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疟疾、亚急性心内膜炎等可引起血清总蛋白增高

B.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引起血清总蛋白增高

C.各种原因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会引起血清总蛋白增高

D.营养不良或消化吸收不良等情况可引起血清总蛋白降低

E.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可引起血清总蛋白增高


参考答案:CDE

第4题:

血清白蛋白降低见于


A.肾病综合征
B.营养不良
C.严重肝病
D.剧烈运动后

答案:A,B,C
解析:

第5题:

营养不良生化检查中最重要的改变是

A、血浆前白蛋白降低

B、血浆必需氨基酸降低

C、血清白蛋白降低

D、血清胆固醇降低

E、血清脂肪酶活性降低


参考答案:C

第6题:

以下哪种( )情况不能导致血清总蛋白下降。

A.营养吸收障碍及营养不良

B.多发性骨髓瘤

C.失血

D.肾病综合症


正确答案:B

第7题:

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低于1时,即A/G比值倒置,最常见于

A、肾病综合征

B、严重出血

C、慢性消耗性疾病

D、营养不良

E、肝硬化


参考答案:E

第8题:

血清白蛋白降低见于

A、肾病综合征

B、营养不良

C、严重肝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严重脱水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低于1时,即A/G比值倒置,最常见于

A.肾病综合征
B.严重出血
C.慢性消耗性疾病
D.营养不良
E.肝硬化

答案:E
解析:
白蛋白/球蛋白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当比值小于1时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特征之一。慢性乙肝、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白球比倒置。

第10题:

试述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A)/球蛋白(G)的参考值及改变的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60~80g/L;自蛋白(溴甲酚绿法):40~55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1.5~2.5):1。
【临床意义】
(1)急性或局灶性肝损害:血清蛋白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如多数急性肝炎病人。
(2)慢性肝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降低,并可随病情加重而愈见明显。
(3)肝外因素:①低蛋白血症: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失血等;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结核等。②高球蛋白血症:见于肝硬化、恶性淋巴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浆细胞病等。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