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题目

试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公共经济学起源于()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财政学

D.福利经济学


参考答案:C

第2题:

微观经济学中有哪些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方法?简要说明之。


答案:
解析:
(1)经济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实体的行为使他人受益(正外部性)或受损(负外部性),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又可以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对于正外部性,经济主体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即所谓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全部利益(即所谓的“社会利益”,包括这个人和其他所有人所得到的利益)。由于缺乏补偿,因此生产往往无法达到社会需要的最佳点。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 对于负外部性,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成本(即所谓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成本(即所谓的“社会成本”,包括这个人和其他所有人所付出的成本)。由于缺乏惩罚机制,其生产会超过社会最优均衡点。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2)常见的解决经济外部性的方法如下: ①命令控制政策。政府直接制定法规、颁布政策强制企业进行某些行为或者禁止某些行为,如配额制,如规定企业最低清洁能源使用率或者禁止污染物排放。 ②税收补贴政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的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分别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③市场化解决办法。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晰,无交易成本,利益各方总是可以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如污染企业与被污染的农场之间可以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由污染企业给予对方补偿。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 ④企业合并。如污染企业收购被污染的农场,通过企业合并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⑤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由政府建立污染许可证市场,供给一种新的产品—污染许可证,允许其市场交易,最终污染许可证将有对其评价最高的企业获得,该企业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企业,由此实现外部性内在化。 ⑥国营:通过国家经营的方式,使产量能够控制在社会最优产量上。 ⑦其他方法: a.非正式制度。由道德规范或社会约束来鼓励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批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 b.慈善。如富人为了提高自身生活环境,愿意做公益来“无偿”地救助穷人或治理污染。

第3题: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关要素价格的决定理论被称为()。

A、效用理论

B、收入分配理论

C、福利经济学

D、市场理论


参考答案:B

第4题:

传统的经济学()

  • A、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 B、主要指西方的宏观经济学
  • C、主要指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
  • D、主要指无产阶级的经济学

正确答案:B

第5题:

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

  • A、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正式分开
  • B、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
  • C、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
  • D、提出了序数效用理论
  • E、微观经济学受到重视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试说明福利经济举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答案:
解析:
福利经济学可以说是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配置资源的最优状态。 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除了“是什么”的问题之外,西方经济学家还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对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这些便属于所谓规范经济学的内容。 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具体来说,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第7题:

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


正确答案: 微观经济学在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的假设下,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使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论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产品市场
对消费者而言,其行为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消费者将使用其有限的收入在商品中进行选择而获得最大效用,从而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曲线上的点都是消费者效用最大的均衡点。
对生产者而言,其行为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会选择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来获得最大利润,从而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
产品市场供求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消费者以最优的价格购买了自己所需的产品,获得了最大效用,生产者也没有产品的积压过剩。
(2)要素市场
对厂商而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必然以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来使用生产要素,此时使用的就是要素的最优数量组合,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
对要素供给者(即消费者)而言,其行为是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为了获得最大效用,要素供给者必然要使要素供给资源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要素市场供求的均衡决定了最优要素价格和最优要素使用量。
以上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基本思路说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追求自己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实现增进社会福利。

第8题: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______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也被称为______。


参考答案:个体经济单位、价格理论

第9题:

试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以及整个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要素的理论和产品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

第10题:

评论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运用中的优缺点。


正确答案: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它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研究领域,但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最成功的。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特征与经济学结合得非常紧密。它强调个人理性,即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但博弈论又比传统的经济学更进一步,它研究的不是面临非人格化的价格参数下的决策问题,而是研究效用随各个主体的行为改变而改变的效用最大化问题。除了国际贸易、金融、拍卖等经济领域,博弈论在企业理论特别是寡头竞争研究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开始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都将其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前沿。特别是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教材,几乎都是以博弈论为基础的。博弈论反映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个体化、微观化;反映了经济学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研究,特别是协调人际的利益与冲突的最佳制度安排倾向;反映了经济学越来越重视信息,即接近现实的有关信息不完全对个人选择与制度安排及其影响的倾向。总之,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应该看到,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运用中还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它无法提供唯一解,无法完整地探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现有的博弈论结构可强有力地证明“合作比不合作好”这一命题,但无法解释清楚在现实中冲突与合作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个人组成的集团会采取合作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利益。即使他们采取行动实现共同的利益之后都能获益,他们也仍然可能不会自愿地采取合作行动以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