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评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差异。

题目

简要评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差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的主要政策主张。

A.凯恩斯主义

B.货币主义

C.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供给学派


参考答案:D

第2题:

试论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和评述。


答案:
解析: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这种流动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又可分为个人交易动机与企业的营业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满足日常支付和交易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与收入多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预防动机。为提防不虞之支出或抓住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时机,人们必须在持有交易所需货币之外,再保留一定的货币余额,这就是所谓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这部分货币主要也是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是指人们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而不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水平成负相关,而与预期利率升降成正相关。现实利率水平高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下降,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现实利率水平低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 基于以上三种动机的货币总需求为L=L1(y)+L2(r),其中,L1,为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2为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为收入,r为利率。这就是凯恩斯通过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进行分析而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其图形如图17-5所示。

在图17-5中,L1,与利率无关,故为一条垂线,即对利率完全无弹性;L2为利率的减函数,故从左至右向下倾斜。将L1与L2相叠加,便得出货币总需求曲线,如图17-6所示。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说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 1)总财富。弗里德曼把货币看作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直接计算,因此,他提出用“恒常收入”这一概念来代替财富。所谓“恒常收入”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它区别于带有偶然性的即时性收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 2)财富构成。财富构成指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的生产能力,又叫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指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在就业困难时,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较大,所需持有的货币也较多。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人们持有多少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与其他资产收益大小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相反。 4)价格水平。因为弗里德曼所讨论的货币需求,是对支配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余额的需求,而不是对名义余额的需求。弗里德曼认为,这是新、旧货币数量说的基本特征。

(3)二者的比较。①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方面,两者观点不同。凯恩斯理论的观点是,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利率经常变动,货币需求量是不稳定的。而弗里德曼的理论以为,利率的影响很小;恒久收入的影响大,恒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稳定。②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两者观点不同。凯恩斯理论的观点是,货币供给量影响国民收入,但它是通过利率作用来影响的,因而是间接的。而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量不影响国民收入;从短期看,利率影响甚微,货币供给量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③对政策的选择方面,两者观点不同。凯恩斯理论的观点是,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而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淡化财政政策,重视货币政策,主张“规则”的货币政策。

第3题:

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之间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凯恩斯主义模型中()。

A.货币需求

B.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C.储蓄

D.储蓄与投资


参考答案:A

第4题:

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之间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凯恩斯主义模型中()。

  • A、货币需求
  • B、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 C、储蓄
  • D、储蓄与投资

正确答案:A

第5题: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1)凯恩斯主义:R→MS→r→I→E→Y
货币学派:R→MS→A→C(I)→P→Y
(2)异:
①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与金融资产是相近的替代品,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高度替代性,货币资产的变动经利率与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影响到实物资产;而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避开了利率的作用。
②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强调的是利率变动对于投资需求的影响,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货币量变动首先引起利率变动,货币供求和经济总供求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改变来调节的。而货币学派重视收入支出的作用,认为人们主要根据收入来确定现金持有量,因此货币供求均衡只能通过支出来调节,而货币量与利率间存在不一致的关系。
③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主要集中在一些狭小的、可买卖的资产及市场利率上,凯恩斯学派仅将金融市场的所有资产划分为两大类——流动性弱但具利息收入的长期债券和流动性强但不产生直接收益的货币。而货币学派认为这样是不够的,认为应对更大范围的资产和利率加以考虑,如耐用消费品、建筑物及其他不动产等
④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的影响,增加货币供应的结果是使利率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的增加。因此货币是非中性。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因此,货币短期看是非中性的,长期是中性的。
(3)同:都是研究货币供应量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都提出了一定的政策主张。

第6题: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选择上存在不同。货币主义坚持认为,货 币政策的传导变量应该选择 ( )

A.恒常收入
B.汇率
C.利率
D.货币供应量
E.股票价格

答案:D
解析: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应选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变量。 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应选取“利率”作为中介变量。

第7题:

评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公认的代表。
(1)货币主义的其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所以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调节。
(2)新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论证了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①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在短期内,货币量的变动领先于价格的变动,而在长期内这种滞后现象消失。②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率的影响,但波动是轻微的,而在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
(3)利用自然率假说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经济中存在着一个自然的就业水平,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一定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但是人们会根据现实的通胀率不断地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政府旨在提高就业水平的政策只能以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结果在长期中,通胀率提高将不会对就业率产生太大的影响,即长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①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理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对私人总需求的挤出效应,从而是无效的。
②货币主义不主张逆经济方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往往产生各种滞后,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
③货币主义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
(5)评价:货币主义是在与凯恩斯理论论战中发展起来的,透过它可以发现凯恩斯理论存在的某些缺陷。此外,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也值得参考。但是把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都归于货币,掩盖了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矛盾。

第8题: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
凯恩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货币主义的只是稳定物价。

第9题:

试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在货币供应传导机制上的分歧点。


正确答案: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对国民收入有实质性影响,货币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产出,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
(2)凯恩斯注重狭义的市场资产和市场利率,它的传递渠道主要是货币市场上金融资产地调整;弗里德曼认为应该考虑广义的资产和利息,传导途径可以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进行,通过物价的普遍上涨吸收过多的货币;
(3)凯恩斯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利率是传导机制的中心环节;弗里德曼则重视收入支出在传导中的作用。

第10题:

货币主义者与凯恩斯主义者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上有何分歧?


正确答案:在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现为:货币供给是通过影响利率,继而影响投资来影响总需求的。现代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看法与此明显不同。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开始时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继而对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产生影响,结果引起投资和消费的显著增加,也就是总需求的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