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题目

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河蟹池塘中水草种植的种类和如何管理水草?


正确答案: 水草的种类:轮叶黑藻:蟹喜食,生命力强不败水,芽孢播种,50-60%;伊乐藻:生长快,高温季节易腐烂败水,草茎栽种,20%;苦草:蟹喜食,草籽播种,10-20%
水草的管理:
①、栽种前施基肥(复合肥+硫酸锌肥),种草面积为池塘60%
②、养殖前期投料保草,肥水防止青苔生长
③、养殖中期割除过多水草,控制水位,及时清除浮草烂草
④、养殖后期适当补草(水花生)

第2题:

河蟹养殖过程中放养螺蛳的作用、意义以及如何投放?


正确答案: 作用: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放养螺蛳的意义: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螺蛳的放养: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放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

第3题:

河蟹聚缩虫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河蟹聚缩虫病是由于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使聚缩虫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病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都附着聚缩虫,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②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5克,放塑料桶内,用1%的盐水浸溶,2小时后,全当泼洒(注意:虾蟹保护剂的毒性与盐度有关,如养蟹池有一定盐度,则每立方米用虾蟹保护剂10克即可)。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25克~0.6克兑水全池泼洒。④每立方米水中加入新洁尔灭0.5克~l克和高锰酸钾5克~10克配成混合液,充分溶解后浸洗病蟹10分钟~15分钟。

第4题: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正确答案: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
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

第5题: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外观病蟹体表污物较多,体色变暗,壳薄壳软;内观肠内无物.肠壁较薄、鳃丝变黑或水肿,肝脏病变,早期呈黄、白点状相间,如散黄鸡蛋,镜检有油滴状分散物,中期颤色变白、呈臭豆腐状,后期腐烂化水,呈透明胶水状。病蟹食欲不振,上岸,严重时绝食,中午都上岸。河蟹肝坏死是新发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广大渔民普遍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三氯乙氰尿酸盐类消毒杀菌药外泼。内服环丙沙星、甲砜霉素等,据养殖户普遍认为,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发病早期的池及蟹确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第6题:

什么是猪水肿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致死性肠毒血症。
临床症状:突然发病,绝食,头部、颈部、眼睑水肿,严重的可引起全身水肿,指压水肿部位有压痕。发病初期有神经症状,表现兴奋、转圈、痉挛、惊厥、运动失调、粪尿减少,有的下痢,体温不高或偏低,皮肤或可视粘膜苍白,腹围增大。
病理变化:主要为水肿,切开水肿部位,常有大量透明或微黄色液体流出,胃大弯部水肿明显,大肠或其肠系膜高度水肿,呈白色胶冻样,有出血点,肝表面有灰白色斑点,斑点边缘不整齐,体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胸腔和腹腔积液,心脏有点状出血,呈大理石状,脊髓、大脑皮层及脑干部也有非炎性水肿。
防治:出现症状后再治疗,一般难以治愈,对病猪可以用:①卡那霉素、葡萄糖、NaHCO3,静脉注射,Vc肌肉注射。②乙基环丙沙星,肌肉注射。③亚硒酸钠。

第7题:

如何进行河蟹病害生态预防?


正确答案: 1、春季的病害防治主要是纤毛虫。在河蟹下塘第一次脱壳结束后,杀灭一次纤毛虫,隔2-3天水体消毒一次。
2、河蟹每次脱壳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脱壳生长。
3、进入5月份,河蟹吃食开始旺盛,应定期投喂内服药,主要以保肝、维生素、抗生素等。并且要中西结合效果较好。
4、进入5-6月份,每隔10-15天,需要进行底质改良一次,并适时试用微生态制剂。
5、在日常饲料中也可添加大蒜素,EM菌原露,既可杀死抑制病菌和某些原虫,也可以起到诱食作用,同时需要经常添加Vc和免疫多糖,增强抗病能力。

第8题:

如何防止河蟹入秋死亡?


正确答案:秋季既是河蟹收获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季节。其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自然死亡。河蟹性成熟常于每年9~11月,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会自然死亡或逃跑。(2)病死。秋季水温变化较大,温差在10℃以上时,河蟹很难适应,易患病死亡。(3)胀死。秋季河蟹常因气压、水温变化食欲改变,易消化不良而死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养殖2年的河蟹要及时起捕上市出售,以免老死。(2)调节水质,控制水温。平时注入新水时,其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能超过3℃。在水面移栽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物,面积控制在水面的l/2以内。(3)在饵料中定期添加抗生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增喂蚯蚓、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水温下降后适当减少投喂量。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蟹池消毒一次,每亩每次用生石灰20公斤。

第9题:

河蟹饲料如何科学投喂?


正确答案: 饲料投喂需要注意:“两头精、中间粗”
①、适时投料,10℃开始投喂,特别注意苗刚下塘的饲料投喂。
②、注意饲料粒径大小与蟹的适口性,套养青虾的要兼顾青虾摄食。
③、投喂冰鲜鱼需保证新鲜且要消毒,粗料(以玉米较好)需煮熟或盐水浸泡;高温季节适当降低饲料蛋白(7-8月)。
④、最后一次蜕壳前后需加强投喂高蛋白脂肪饲料或冰鲜鱼(8月底9月初)。
⑤、投饲量:前期(3-5月)6-8%;中期(5-7月)4-5%;后期(7-9月)3-4%;前期早晚两次投喂,中后期晚上一次投喂,之后以早上一次投喂为主

第10题:

克氏原螯虾在河蟹养殖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1)克氏原螯虾对河蟹养殖的危害
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克氏原螯虾的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很广,经常出入于水质极差,甚至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势必会给河蟹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同是甲壳动物,极易使河蟹造成很多病的交叉感染。
②与河蟹竞争栖息地每年的4~5月,此时河蟹苗刚放养不久,而克氏原螯虾却已长的较大,占据了有利的栖息地打洞掘穴,给同样具有掘穴生活习性的河蟹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实地观察,该河蟹养殖基地在4~9月份,在河蟹池堤边每平方米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6~8个,而且所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位置较河蟹苗的有利得多。这样,河蟹苗遭受鸟类、老鼠袭击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河蟹苗在水温较低时的防寒保暖,造成河蟹集体上岸外逃。河蟹与河蟹之间为了争夺位置较好的洞穴也相互残杀,降低河蟹的成活率。
③与河蟹竞争食物,加大养殖成本克氏原螯虾与河蟹的食性相同,都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鱼、虾、螺、蚬、蠕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如果池塘中克氏原螯虾的数量过大,势必会对河蟹形成激烈的饵料竞争,既争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又争夺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造成河蟹因饵料不足,蜕壳不一致、规格大小悬殊。以每667米2年产克氏原螯虾16千克,克氏原螯虾的饲料系数最低为2.0计算,每667米2需要消耗河蟹饲料32千克,从而大大增加河蟹的养殖成本。
④残食蟹苗,降低蟹苗的成活率河蟹的生长是跳跃式的,通过不断蜕壳来增大个体大小与体重。刚蜕壳与正在蜕壳的河蟹,失去抵抗能力,极易成为克氏原螯虾的口中之食。而且河蟹蜕壳时,一般不在自己原来的洞穴中进行,而是选择其它洞穴或隐蔽场所,因而易误入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中,克氏原螯虾见有外敌侵入,会不顾一切与之拼杀,造成河蟹的断肢,增加蜕壳难度,甚至引起河蟹死亡,从而降低河蟹养殖的成活率。我们在河蟹养殖池的浅水处屡屡发现大量被克氏原螯虾残杀后残留下的软壳蟹尸体。
⑤威胁河蟹养殖池堤岸的安全经过实际测量200多例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发现克氏原螯虾的洞穴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约5%的洞穴深度超过1米,有两处2米宽的池堤完全被克氏原螯虾打通,出现漏水。这类情况在刚建成的养殖池中就如此严重,如果是进行了多年河蟹养殖后对堤岸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克氏原螯虾的大量出现会严重影响河蟹池的正常蓄水、防洪,容易使河蟹外逃。
(2)克氏原螯虾的防治措施
①池塘彻底清塘消毒河蟹养殖池应每年干塘清整,一般用生石灰100~150千克/667米2清塘消毒,以清除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敌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尤其是在池堤四周不能留死角。池塘中的淤泥也要翻动,曝晒。
②杜绝外来克氏原螯虾苗的进入在放河蟹苗时,要严格检疫去杂,防治蟹苗带进克氏原螯虾苗。认真清除移栽水草中藏匿的克氏原螯虾苗。并要在河蟹池的进出水口设置50目的过滤筛绢,防止排灌水时虾苗的进入。
③人工捕捉克氏原螯虾在克氏原螯虾泛滥的河蟹池中应加大人工捕捉力度。在闷热、少风的晚上21~24时是克氏原螯虾上岸的高峰,人工极易捕捉到。或用地笼进行诱捕,一般一个地笼每晚可捕捉克氏原螯虾l~2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