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米芾提出的"论石”标准。

题目

简述米芾提出的"论石”标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字"元章",他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任无为县监军时,由于爱石成癖,故得米颠雅号,元章对灵璧石、湖石的赏评,提出了瘦、透、漏、皱的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最早提出“石水”概念的是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诸病源候论》

E.《千金方》


参考答案:C

第2题:

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在他看来,北宗以()为代表;而南宗则以王维的水墨山水作为典范。

  • A、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
  • B、李成的雪景山水
  • C、郭熙的云石山水
  • D、米芾的米点山水

正确答案:A

第3题:

简述米芾提出的"论石”标准。


参考答案:宋朝有名大画家、赏石名家米带提出论石美学标准,达到很高的理论高度,这四字标准为:透,石块里有孔道,可以相互通达;漏,有洞眼,可通过视线;瘦,有棱有角,不臃肿;皱,表而纹理丰富,不光滑。

第4题:

“字划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语出()。

  • A、王羲之
  • B、王献之
  • C、米芾
  • D、邓石如

正确答案:D

第5题:

简述米芾的书法成就。


正确答案: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第6题:

简述米芾的学书过程。


参考答案:

米芾的学书道路是这样走过来的:少时学颜真卿,继学柳公权,久之,知颜柳出于欧,乃学欧,后慕褚河南而学之最久,进入宣和内府后遍观古人名迹,深得《兰亭》法、子敬笔意,尤工临摹,人称其“集古字”。


第7题:

对米芾提出的“石刻不可学”,“必须真迹观之”的主张应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学”一语见于《海岳名言》,原话是:“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说墨迹一经刻石就要失真。事实上确是如此,不管刻工如何高超,墨迹刻上石,字形和笔意都会有一定的损失,更何况墨迹的墨色浓淡、燥润的微妙变化,刻石是极难表现的。所以米芾说的“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的看法是正确的。
如果以此就得出“石刻不可学”的结论,而对石刻书法采取一律排斥的态度,未免失之片面,对这个问题应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古代书迹,特别是一些著名书法家作品,不少真迹早已失传,赖有石刻才能保留至今,这应是石刻的功绩。现存世的真迹和石刻书迹相比,数量是远不如的。再则,古代没有照相印刷术,一般读书人家中很少能收藏有名书家的墨迹,他们学习书法都是学习历代著名碑帖的拓本,如果是“石刻不可学”,他们就没有东西可学了。就是少数收藏有古人墨迹的家庭,也因墨迹有限,也要学习古人石刻拓本。那怕有的人就是收藏有大量的古人墨迹,也没有听说谁拒绝去学习古代石刻法帖的。事实上,就连提出“石刻不可学”的米芾,他也学过不少石刻书法,如柳公权的《金刚经》、汉代《刘宽碑》、秦《咀楚之》和《石鼓文》等。可以说,历来无数的书法家们,每一个人都学过碑帖。石刻保留了大量古代珍贵的书法资料,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必须利用这些资料。拒绝学习是不对的。即使现在人人都能得到古人法书墨迹影印本,在学习时也不能忽视了刻本,不学刻本碑帖,资料就远不够用。有不少人根据碑帖刻本有失真一面,又有资料丰富的一面,权衡利弊,提出墨迹本和刻本同时学的方法:如学欧书《九成宫》、《皇甫碑》、《化度寺》,可参照墨迹影印本《梦奠》、《卜商》、《张翰》、《千字文》学习,欧体的笔法以墨迹为准;学颜字的《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应参照《告身书墨迹》,学行书刻本《争座位帖》可参照墨迹本《祭侄文稿》;学汉碑隶书可参照汉简;学魏碑可参照北魏写经和高昌墓表墨迹;学晋唐小楷可参照六朝、唐的写经墨迹等,这种以墨迹的笔法为准来校正碑刻笔法的失误,不失为学习碑刻书法的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对初学书法者特别有用。还有一些人,他们在学习碑刻书法时,根本不愿去追寻未刻时笔法的原貌,而一心有意去追求碑刻书法上那种有书写、刀刻、风化磨损的特殊效果,认为富有“金石趣味”,并为了表现这种“金石趣味”的线条而去创造出新的笔法,这是学习碑刻书法的另一种方法。它与米芾“石刻不可学”的主张相对立。在清代碑学书家中有不少人就采用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采用这种方法学习,要有一定的书法基本功,而对于初学书法者一般是不适合的。

第8题:

()被人称作“石痴”。

A、杜甫

B、米芾

C、王安石

D、苏轼


参考答案:B

第9题:

()提出赏石的“丑石观”,把赏石的感性审美,提升到精神层面上来,形成了近一千年的传统的赏石观念。

  • A、苏轼
  • B、黄庭坚
  • C、米芾
  • D、蔡襄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请简述“作者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定义:“作者论”是从西方文艺评论移植过来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导演如果说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就可算其为自己作品的作者。
<2>提出: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提倡的电影导演在影片艺术性上起决定作用的理论观念。同时引发的电影评论理论运动,缘起于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于该刊1955年二月号上的文章《阿里巴巴与“作者论”》。围绕“编剧、导演、制片人,谁是影片主创者”的争论由来已久。法国电影强调导演的作用,好莱坞电影则以制片人为主导,实行制片人中心制。1954年,时任《电影手册》编辑的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首倡“作者论”,提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在一系列作品中坚持题材和风格的一贯特征的导演,即是自己作品的作者。
<3>意义:
①作者论对于新浪潮与新好莱坞的不同影响分别形成了导演中心制和导演资本制。②作者论对个性的强调迎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电影个人化创作思潮和自我表达的需要,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西方现代派电影兴起的理论依据之一。
③作者论对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的地位、减少制片厂对创作的干扰,起过积极作用,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卓然可见。
④电影作者论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