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题目

如何认识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需发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A.孟轲、王守仁
B.孟轲、朱熹
C.苟况、王守仁
D.苟况、朱熹

答案:A
解析: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需发明内在良知,A项中的教育家持这种观点。

第2题:

认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致良知”的教育家是()。

A王安石

B胡瑗

C朱熹

D王守仁


D

第3题: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

A、王守仁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第4题:

“致良知”是理学家()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 A、朱熹
  • B、程颢
  • C、王守仁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C

第5题:

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学说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 B、陈亮
  • C、陆九渊
  • D、王夫子

正确答案:A

第6题: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认为无须外求,只须明内在良知的古代教育家有( )

A.孟轲、王守仁
B.孟轲、朱熹
C.荀况、王守仁
D.荀况、朱熹

答案:A
解析:
荀况、朱熹为外铄论的代表,王守仁认 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 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第7题:

在“致良知”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说,强调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知行合一

第8题:

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其理论基础是“致良知”说。

A.明人伦

B.培养“兼士”

C.君子儒

D.培养“士”


参考答案:A

第9题:

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正确答案: (1)“致良知”说是王守仁晚年学说的根本宗旨。
(2)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及其发用流行的统一,是以知觉表现的至善之性。
(3)从实然的角度看,良知有被私欲蒙蔽的可能。因此,“致良知”就成为良知本身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致,就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事物物之间。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以良知统摄人生、统摄事事物物的过程。
(4)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是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统一。

第10题:

王守仁认识论的中心命题是“致良知”。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