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读那些向你

题目

“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

  •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 B、读书能使人致富,书中自有“黄金屋”
  •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 D、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10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的主题是( )。


正确答案:B
2010年3月22日,是全球第18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保障清洁水源,创造健康世界。

第2题:

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影响更为强烈
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中的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关于阅读能力,总目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9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A项:阅读文学作品并鉴赏文学作品,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当选。

B项:书报杂志的阅读更侧重于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对精神世界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如文学作品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强烈。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

C项:阅读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帮助,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增长见识。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

D项:鉴赏文学作品,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非相同的体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应该是多元的。表述错误,排除。

第3题: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

A.世界图书日

B.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C.世界知识产权日

D.中国文化遗产日


答案:B
解答: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第4题:

每年的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


正确答案:让地球充满生机

第5题:

湖南省首届三湘读书月的主题是:( )

A.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
B.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全民阅读
C.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
D.传播湖湘文化建设书香湖南

答案:B
解析:

第6题: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读书可以让人拥有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世界

B.阅读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C.丧失阅读能力的人是不幸的

D.读书人是幸福的


正确答案:D
43.D[解析]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属于总一分形式的行文脉络,首句即是本段的核心观点: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接下来从正面论述读书人为什么幸福,从反面论证不能阅读的人为什么不幸。A项只涉及了文段前半部分内容。文段的主语是读书人,而不是阅读,因此8项不、准确。C项中“丧失阅读能力的人”不等同于“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因此也予以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
“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问题:
(1)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具体说明“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


答案:
解析:
(1)从阅读行为目标看,人们更注重实用;从阅读行为时效看,更重视短期见效;从阅读行为方式看,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 (2)“无用阅读”可以让人们跳脱个体的狭隘,超越时空的局限,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思想的启悟、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渗透。

第8题:

读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由文化素养决定的。没有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对文化的爱好,很难能让人静下心来去读书。阅读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处做起,只有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才能让我们习惯于阅读,而国人的读书习惯和爱好绝非一个国家阅读日就能解决,所以,阅读,请尊重个人的选择,别以节日的名义。 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 )。

A.阅读

B.国家阅读日

C.读书习惯

D.阅读要尊重个人的选择


正确答案:B
 材料围绕“国家阅读日”谈了对于读书的看法,表明作者反对设立“国家阅读日”的态度。所以“国家读书日”中材料的中心议题。

第9题:

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正确答案: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第10题: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2014年读书日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下列关于书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早期形式,其中“简”是竹片,“牍”是木片。
  • B、《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其作者刘向是西汉著名的文字学家
  • C、《春秋》一书是根据春秋时鲁国的历史写成的史书,所以属于国别体史书
  • D、《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如果想看《杜工部集》应该去“子”部查找。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