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兴起的新媒体的冲击,纸质媒体是否最终会失去广大的受众群体,沦为“媒介恐龙”?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报纸消亡论”以及纸质媒体的明天的。

题目

面对日益兴起的新媒体的冲击,纸质媒体是否最终会失去广大的受众群体,沦为“媒介恐龙”?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报纸消亡论”以及纸质媒体的明天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报纸即将消亡”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引来很多人的担忧和恐慌,特别是感受到新媒体压力的报业从业人员。的确,报业读者人数的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报业的未来无法挽救。同电子媒体相比,报刊的深度报道依旧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报刊深度的、权威的分析与评说将会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因此,在笔者看来,报纸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有立足之地,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要有效确立质量决定需求的市场新理念。报纸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品牌的影响力,用更具前瞻性和深度性的新闻报道来获得公众的信赖。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数量和发行数量的增加,而且也会带来更多的广告客户,解决经营难题。
另外,报纸要着力打造起自身的“个性化”,摆脱“千报一面”的同质化魔咒,做更具针对性的“瘦报”。在当今社会,报纸想做到所有信息的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分散读者对重大信息的关注程度。因此,报纸要准确自身定位,做更具针对性的内容,避免同质化,为其目标读者提供精选好的信息大餐,省去他们再从信息海洋中筛选的麻烦。
最后,笔者认为,报纸应尝试新途径,利用“报网融合”,为受众提供多种人性化的网络服务。报纸应在妥善利用网络即时性优势的同时发挥纸媒的采编优势,加强编读互动。比如,报刊可以开发报纸的网络版,推出手机APP和较为便利的在线服务等。在版面编辑方面,可以使用大量的图片、导读、图表、简讯来增加视觉吸引力。
不同的传播形态都有各自的特性和优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一种取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融合共存的关系。在新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或是借助新媒体尝试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程度不同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传媒形式,各媒体间实际上共存共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_______是一种纸质媒体,它最大特点是“刊登昨天的消息”。

A.杂志

B.网络

C.报纸

D.广播


参考答案:C

第2题:

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 C.它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 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


正确答案:B
原文说的是提高了“隐形”发行量,8项偷换为“报纸的发行量”,不合文意,为正确答案。

第3题:

请以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为例,结合本学期课堂讲授内容和你的个人体验,谈谈你对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正确答案: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则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广义上,“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狭义上,媒介融合指不同媒介形式的结合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以手机媒体为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加强 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相继问世,这一方面反映了报刊广电媒体对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的抢夺,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报刊和广播电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借助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传输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1. 不同媒介组织的跨媒介融合。

2. 传统媒体内部业务的融合

3. 融合新闻

4. 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指媒体之间相互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传媒业务和功能的融合。

结合目前媒介融合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及表现形式,个人认为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对内容的拥有,然而规模化信息难以通过传统媒体自身充分地生产和流通;纵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造就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的可能性,但资本上的劣势往往阻碍其发展。综合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也就势在必行。

二接收终端的融合。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

三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会使媒介产业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

四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具体来说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介融合,是实现内容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形式上是媒介优势的完全融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和经济效益统一。

第4题:

在新媒体与“读图时代”,广播的功能与传播价值正日益丧失。这种说法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受众的多元化需要,决定了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
广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迅速及时、覆盖面广;成本低廉、便于互动;伴随收听、声情并茂。
广播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可借助新媒体实现可视可听可读,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功能与传播价值不仅不会丧失,而且会得到更大的拓展。

第5题:

作为曾经的媒介大亨,报纸的影响力已经_ ,互联网、手机的普及,让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_ 的变化,报纸媒体的阅读群体日益萎缩,新媒体留给报纸媒体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况愈下 日异月殊
B.今不如昔 日新月异
C.烟消云散 惊天动地
D.今非昔比 翻天覆地

答案:D
解析:
第一空所填词语应表达报纸的影响力下降之意,“烟消云散”程度过重,排除C。第二空应形容变化大,“日异月殊”与“日新月异”均侧重于变化快,“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与句意相符。故本题答案为D。

第6题:

媒介、内容、受众这些媒体产生媒体资源,产生的媒体资源需要销售给客户,这就是媒体业务的关键五要素。()


正确答案:对

第7题:

本文意在说明的主题是( )。 A.在网络时代,传统报纸只有和网络媒体合作才能获得发展 B.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可以超越竞争、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C.用“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新途径 D."niiu”的成功改变了网络时代报纸衰落的命运


正确答案:C
文章利用“niiu'’的成功说明,在网络时代,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这个新途径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增加报纸的生命力。因此C项正确。文章的论述主体为“报纸”,而非“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B项错误。因此本题选C。

第8题:

你如何看待广播在大众媒介中的地位?关于开发广播媒体的潜力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正确答案:互联网时代,单一、单向、单调的传统广播已然无法对标多元的用户需求,如何围绕广播自有特色和优势,找到新时期广播发展的新路径,是当前广播实现新发展的关键。对于传统广播而言,因为传播方式为单向传播,我个人觉得由于题材相对受限等因素严重,在如今的碎片化时代,它很难获得关注。大众的注意力被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产品分走了大部分,而微广播剧缩短了专业制作和民众制作的距离。时长短,可滚动;小切口,大生活;多元化,重公益…这些特征也让微广播剧便于网上在线收听、便于车载人群非集中注意力的伴随式收听。

第9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很多人习惯通过浏览网页来获取当日的新闻,快捷且零成本。有人据此分析,传统的纸质新闻媒体必然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进而被其取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观点?( )

A.网络新闻阅读无成本,但是存在很多假新闻
B.有些深度阅读的新闻,只在纸质媒体上首发
C.网络新闻数量巨大,读者无法一一筛选,区分其重要性
D.网站均没有新闻采访权,其新闻基本来自纸质媒体

答案:D
解析:
D项说明网络媒体的存在是以纸质媒体的存在为前提的,即一旦纸质媒体消失,网络媒体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网络媒体不能取代纸质媒体,从而最有力地削弱了题干观点。A、B、C项均只是从一方面指出了网络新闻具有一定的不足,但并没有和“纸质新闻媒体”建立有效联系,削弱力度均不如D项。故D项正确。

第10题: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 A、使得文化与道德的多元化越来越显著
  • B、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自媒体得以实现
  • C、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
  • D、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正确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