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沉积岩石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题目

简述沉积岩石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充实和发展岩类学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广泛分布的正常沉积岩类(如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分类、命名体系,结合事件沉积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沉积岩类的识别标志和分类命名体系。
2)扩大和完善沉积作用机理研究
沉积模拟实验在沉积岩形成作用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槽模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模拟实验装置,完善控制系统,紧密结合各类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实际,促进沉积学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与此同时,加强现代沉积研究,为沉积地质建模提供更多的可比依据。
3)加强成岩作用研究
随着人类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必须大力提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和效益,仅依靠传统的沉积成矿理论是不够的。特别是我国油气勘探逐步由中一浅层向中一深层、由高孔渗向低孔渗含油气层系发展,急需解决埋深、温度、压力增加条件下,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发育和演化的控制作用,以提高评价和预侧效果。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从反演和正演两个方面加强成岩作用研究。层控矿床的勘探、评价和预测也需要成岩、成矿理论的支撑。
4)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已日益普遍的今天,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也与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例如沉积学和砂泥运动力学的结合形成了沉积动力学,沉积学与物理、化学、热力学及有机化学结合形成了储层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沉积学与地震地层学结合形成了层序地层学,板块构造学与沉积学结合形成矿构造地层学,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一成岩作用理论及层控矿床学结合形成了生物成矿作用的学说和油藏地球化学,沉积学与测井学的结合形成了测井沉积学。今后除了进一步完善上述新学科体系、理论水平、应用范围。还应着眼于21世纪的高新科技的发展,扩大和发展新的交叉学科。
5)发展着眼于全球变化的沉积学理论
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到20份纪60年代,沉积岩类学、沉积形成作用、岩理学等领域已建立了一套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但研究工作还仅限于较小范围的沉积作用模式,且主要是研究“正常沉积作用”。20世纪70~80年代,除岩相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天文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等以全球变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外,其他领域均有待于沉积学家从整个地壳演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沉积作用的规律和各种沉积现象,诸如大洋缺氧事件、大洋分层事件、气候突变事件、星球撞击事件、凝灰沉积事件全球冰川活动事件、生物减少和灭绝事件,以及米兰柯维奇旋回等,已成为沉积的热点问题,现已发展为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6)面向下个世纪人类生存问题
1998年4月在西班牙召开了国际第15届沉积学大会。该次会议的主题是:随着全球人日的映速增长,伴随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技术快速进步及其对星球学的冲击,预示着一个新的地球历史研究时期即将到来。这一时期,为第四纪后时期(thePostQuaternary),将以地质旋回的“戏剧性”变化为特征。此次会议的决议强调沉积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这一领域的贡献并以此为目标。沉积学研究可以预见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和结果及其对星球气候、侵蚀、地貌、地球生命的影响。沉积学在预测自然突变(洪水、海啸及风暴等),恢复不平衡的自然系统(河谷、海滩等),控制和预测污染,矿产资源肋探和扩大,城市垃圾和有毒物质处理,以及工程地质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若能在上述主要方面或研究领域中有计划地进一步开展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我国的沉积学必将会有一个更快和更好的发展,必将对国际沉积学界以及整个地质学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2题:

简述设计方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 ①研究设计过程,寻求符合设计规律的得设计程序;
②建立知识模块或设计目录;
③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
④一般性设计规律及设计准则的研究;
⑤功能分析及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研究;
⑥评价与决策方法与过程的研究;
⑦计算机自动化设计;
⑧预测技术

第3题:

论述题:通过自主调研,以“开放式数控体系”为主题,阐明其概念、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难点。


参考答案: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概念:开放性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时间的开放性,二是空间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性是针对软硬件平台及其规范而言的,以保证平台具有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并能够接受新的设备的能力。时间的开放性又有可扩展和可移植性两个方面。空间的开放性是针对系统接口及其规范化而言的,它又可分为互操作性和互换性。研究背景:数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广泛的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正在给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数控技术的核心是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数控系统由于其采用专用的、封闭式的体系结构,已不能适应当今制造业市场变化与竞争,也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向信息化、敏捷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开发具有开放性、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新型数控系统。数控系统的开放性体系结构数控系统的开放性概念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欧美各国为了适应机床制造业在技术、市场和生产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新的变化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建立一种崭新的控制系统设计框架,使系统朝模块化、平台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在联合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研究内容:可互操作性:拥有标准化接口,通信和交互模型。通过提供标准化接口通讯和交互机制,使不同功能模块能以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运行于系统平台上,并获得平等的相互操作能力,协调工作。可移植性:不同应用程序模块可运行于不同生产商提供的系统平台,同时系统软件也可运行于不同特性的硬件平台之上。不同的系统功能模块能运行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之上,因此,系统的功能软件应与设备无关,即应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控制机制,并且通过一致的设备接口,使各功能模块能运行于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可扩展性:提供标准化环境的基础平台,允许不同功能的模块介入,CNC用户或二次开发者能有效地将自己的软件集成到NC系统中,形成自己的专用系统,其特征是通过特定功能模块的装载和卸载为用户系统增添和减少功能。可互换性:不同性能、不同执行能力的功能模块互相代替。构成系统的各硬件、功能软件的选用不受单一供应商的控制,可根据功能、可靠性、性能要求相互替换,不影响系统整体的协调运行。可伸缩性:CNC系统的功能、规模可以灵活设置,方便修改。控制系统的大小(硬件或元件模块)可根据具体应用增减。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开放式数控系统构建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具有模块化结构,允许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配与集成,迅速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与传统的封闭式专用数控系统相比经,具有以下优点: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配置能力,能适应多种设备,灵活配置与集成;控制软件具有及时扩展和联接功能,可顺应新技术的发展,加入各种新功能。可通过预留插入用户专用软件的接口的方式或提供用户API和编程规范,供用户编制自己的专用模块的方式,简便地实现系统的扩展;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能有效保护用户原有投资;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在PC机上经简单编程即可实现运动控制,而不需要专门的数控软件;遵循统一的标准体系结构规范,模块之间具有兼容性、互换性和互操作性;技术更新,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实现多种运动轨迹的控制,是传统数控装置的换代产品;结构形式模块化,可以方便地相互组合,建立适用不同场合、不同功能需求的控制系统,可明显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周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开发自己的功能模块;将PC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开放式的特点与运动控制器的运动轨迹控制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信息处理能力强、开放程度高、运动轨迹控制准确、通用性好。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类型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能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可使用通用的高级语言方便地编制程序,用户可将标准化的外设、应用软件进行灵活地组合和使用。使用计算机同时也便于实现网络化。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PC嵌入型NC该类型系统是将PC装入到NC内部,PC与NC之间用专用的总线连接。系统数据传输快,响应迅速,同时,原型NC系统也可不加修改就得以利用。缺点是不能直接利用通用PC,开放性受到限制,通用PC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这种数控系统尽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由于它的NC部分仍然是传统的数控系统,其体系结构还是不开放的。NC嵌入PC型该类型系统是将NC卡(运动控制卡)插入通用PC的扩展槽中组成的。它能够充分地保证系统性能,软件的通用性强,并且编程处理灵活。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采用“PC+运动控制器”形式建造数控系统的硬件平台,其中以工业PC为主控计算机,组件采用商用标准化模块,总线采用PC总线形式,同时以多轴运动控制器作为系统从机,进而构成主从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全软件型NC该类型系统是指CNC的全部功能均由PC实现,并通过装在PC机上扩展槽的伺服接口卡对伺服驱动等进行控制。其软件的通用性好,编程处理灵活。这种CNC装置的主体是PC机,充分利用PC机不断提高的计算速度、不断扩大的存储量和性能不断优化的操作系统,实现机床控制中的运动轨迹控制和开关量的逻辑控制。软件化数控系统把运动控制器以应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除了支持数控上层软件的用户定制外,其更深入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支持运动控制策略的用户定制。同时,软件数控系统更加向计算机技术靠拢,并力图使数控技术成为先进制造上层应用的标准的设备驱动代理。这种结构形式的数控系统,其主要功能部件均表现为应用软件的形式,这是实现形式上的一种技术变革。
研究难点: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第4题:

简述研究的目的、过程、方法的内容。


正确答案:①目的:“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意图的活动。它以发现事物的规律性、解决新问题或改进某种实际情景为目的;
②过程:为了达到目的,“研究”将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它有一套严格而系统的操作原则和程序;
③方法:“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5题: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和外核学科。其研究的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史。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6题:

简述人机交互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是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且围绕这些方面的主要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
人机交互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人机交互界面表示模型与设计方法(Model and Methodology)
可用性分析与评估(Usability and Evaluation)
多通道交互技术(Multi-Modal)
认知与智能用户界面(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IUI)
群件(Groupware)
Web设计(Web-Interaction)
移动界面设计(Mobile and Ubicomp)

第7题:

简述中药化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第8题:

研究报告的摘要内容有:()。

A、调研背景与目的简述

B、调研方法及调研过程简述

C、主要调研结果简述、结论与建议简述

D、研究的局限性简述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简述同沉积褶皱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⑴、岩性分析
同沉积背斜是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古隆起上的沉积物因受到波浪作用,细粒的物质被带走,较粗的物质则保留下来,同一层的砂泥岩百分比较两翼变大。
因此可通过编制砂泥岩百分比含量等值线图,可以粗略地判断同沉积背斜分布的范围。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下,如果由背斜的顶部到翼部,颗粒灰岩的含量呈降低趋势,同样也表示发育同沉积背斜。
⑵、厚度分析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分析沉积物厚度,重塑同沉积背斜的发育史,研究古隆起上升的幅度和速度。
同一层顶部到翼部的厚度差,就是该层沉积时的古隆起增长幅度。因此,同一层的厚度差越大,说明古隆起增长的幅度越大,岩层的厚度稳定,则反映地壳运动亦相对稳定。
⑶、构造分析
通过恢复盆地构造运动史,研究同一标准层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形态,研究古隆起的活动情况。

第10题:

沉积岩石学研究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全面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岩体产状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阐明其成因与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②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特别是研究沉积岩(物)及其中有用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
③进行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原生特点以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用以恢复沉积岩形成时的古气候条件、古地理环境以及大地构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