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抗震设计的概念,其中何项不正确? ?

题目
下列关于抗震设计的概念,其中何项不正确? ?
(A)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不应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
(B)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时,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C)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D)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抗震设防区内,某建筑工程场地的地基土层分布及其剪切波速us如下图所示。
试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应为下列何项?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B
解析:
解答:根据《抗规》第4.1.4条,场地覆盖层厚度为:6+2+14=22m>20m,根据《抗规》第4.1.5条,d0=20m

查《抗规》表4.1.6, Ⅱ类场地。

第2题:

关于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两名词的概念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下列( )是正确的。Ⅰ.是不同的概念;Ⅱ,是同一的概念;Ⅲ.结构抗震设计是以震级为依据的;Ⅳ.结构抗震设计是以设防烈度为依据的

A.Ⅰ、Ⅲ
B.Ⅰ、Ⅳ
C.Ⅱ、Ⅲ
D.Ⅱ、Ⅳ

答案:B
解析: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而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二者是不同的概念。结构抗震设计是以设防烈度为依据的。

第3题:

“两阶段设计”指( )

A.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B.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C.塑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D.弹塑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答案:B
解析:
“两阶段设计”指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第4题:

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中,在地震作用下的主要耗能构件为下列何项?( )

A.抗震墙
B.连梁
C.框架梁
D.框架柱

答案:B
解析: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方面的性能。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的刚度,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连梁在发生延性破坏时,梁端会出现垂直裂缝,受拉区会出现微裂缝,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交叉裂缝,并形成塑性绞,结构刚度降低,变形加大,从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时通过塑性铰仍能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剪力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这一过程中,连梁起到了一种耗能的作用,对减少墙肢内力,延缓墙肢屈服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5题:

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主张,其中何项不正确?
(A)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一般不需进行节点区轴压比验算
(B)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偏心受拉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为1.0
(C)框架梁内贯通矩形截面中柱的每根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 不宜大于框架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D)—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截面弯矩设计值应按墙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2倍采用


答案:D
解析:
(D)解答:选项(A)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第6.2.7条条文说明,说法正确;
选项(B)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第4.7.2条规定,说法正确;
选项(C)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 — 2002)第6.3.3条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第6.3.4条第二款规定,说法正确;
选项(D)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第7.2.6条规定,说法不正确,故选(D)。

第6题:

下列关于竖向地震作用的主张,其中何项不正确?
(A) 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B) 8度抗震设计时,跨度大于24m的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C) 8度抗震设计的带转换层高层结构中的转换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D) 8度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可不计竖向地震作用


答案:D
解析:
答案:(D)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3.3.2条3、4款及条文说明和10.2.6条,(A)、(B)、(C)正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注(D)不正确,故选(D)。

第7题:

下列关于建筑设计抗震概念的相关论述,( )不正确。

A.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B.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C.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D.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答案:D
解析:

第8题:

下列关于竖向地震作用的主张,其中何项不正确?(  )[2011年真题]

A. 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B. 8度抗震设计时,跨度大于24m的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C. 8度抗震设计的带转换层高层结构中的转换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D. 8度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可不计竖向地震作用

答案:D
解析:
D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1条第4款注解规定,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3.2条第3、4款及其条文说明和第10.2.6条规定,ABC三项正确。

第9题:

下列关于建筑设计抗震概念的相关论述,哪项不正确?( )

A.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B.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C.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D.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答案:D
解析:
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4.1条。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第10题:

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在地面以上大空间转换结构的描述,下列何项不正确?( )

A.6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B.7度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超过第5层
C.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超过第4层
D.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对部分框支剪力墙带大空间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对转换层设计要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0.2.4条规定,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转换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厚板,7度、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的转换结构可采用厚板。第10.2.5条规定,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8度设防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其层数可适当提高,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以及竖向体形收进、悬挑结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