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患者,反复呕血、黑便和皮肤、黏膜出血一周。体检:肝、脾不肿大。检验:红细胞1.8×10/L,白细胞5×10/L,血小板10×10/L;骨髓检查示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细胞比例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题目
青年患者,反复呕血、黑便和皮肤、黏膜出血一周。体检:肝、脾不肿大。检验:红细胞1.8×10/L,白细胞5×10/L,血小板10×10/L;骨髓检查示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细胞比例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A.ITP(急性型)
B.急性白血病
C.脾功能亢进
D.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女,25岁,反复呕血、黑便、皮肤黏膜出血1周,肝脾不大,Hb 55g/L,WBC 5.0×109/L,PLT 8×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比例增加,首先考虑的治疗是

A.叶酸、维生素B12

B.糖皮质激素

C.环孢素

D.雄激素

E.甲氨蝶呤


正确答案:B

第2题:

30岁患者,反复呕血,黑便,皮肤粘膜出血一周。肝脾不肿大,血红蛋白76g/L,白细胞计数5.0X10^9/L,血小板计数10X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细胞比例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白血病
C.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脾功能亢进
E. 过敏性紫癜

答案:C
解析:

第3题:

患者男性,25岁,反复呕血、黑粪、皮肤黏膜出血1周,肝脾不大,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5.0×109/L,血小板8×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比例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

B.急性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脾功能亢进

E.过敏性紫癜


正确答案:A

第4题:

男性,20岁,头昏乏力2年,时有鼻出血、牙龈出血。体检:贫血貌,肝、脾不肿大。检验:红细胞1.8"×10/L,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3.0×10/L,血小板27×10/L,网织红细胞0.5%。拟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涂片哪项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

A.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
B.粒红比例正常
C.骨髓有局部造血灶,伴巨核细胞增生活跃
D.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增多
E.白细胞、红细胞形态正常

答案:C
解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减退,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

第5题:

患者,男,35岁。反复鼻衄,皮肤黏膜出血。检查:肝、脾无肿大。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6×10/L,白细胞5.0×10/L,血小板12×10/L,骨髓象显示增生活跃,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其诊断是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过敏性紫癜
E.脾功能亢进

答案:A
解析:
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排除B、C、E。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病前1~3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患者无任何过敏征象,排除D。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故本题选A。

第6题:

患者女性,25岁,反复呕血、黑粪、皮肤黏膜出血l周,肝脾不大,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5.0×109/L,血小板8×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比例增加,首先考虑的治疗是

A.叶酸、维生素B12

B.糖皮质激素

C.环孢素

D.雄激素

E.甲氨蝶呤


正确答案:A

第7题:

患者,男.35岁。反复鼻衄,皮肤黏膜出血。检查:肝、脾不大,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6×10 /L,白细胞5.0×10/L,血小板12×10/L,骨髓象显示增生活跃,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其诊断是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过敏性紫癜
E.脾功能亢进

答案:A
解析:
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排除B、C、E。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病前1~3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患者无任何过敏征象,排除D。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符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表现。故本题选A。

第8题:

男患者,25岁,反复呕血、黑便、皮肤黏膜出血1周,肝脾不大,Hb 55g/L,WBC 5.0±109/L,PLT 8×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5:1,巨核细胞数增加,幼巨核比例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急性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脾功能亢进

E.过敏性紫癜


正确答案:A

第9题:

患者,男,15岁。反复呕吐,黑便,皮肤黏膜出血6天。检查:肝、脾无肿大,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2.6×10/L,白细胞5.0×10/L,血小板43.0×10/L,骨髓象示增生活跃,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其诊断是

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过敏性紫癜
E.脾功能亢进

答案:A
解析:
考点: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①血小板过量破坏:因急性型多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故认为血小板破坏是由病毒抗原吸附在血小板表面,继之与抗体结合,或者是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慢性型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病史,其发病可能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自身抗体,这些抗血小板抗体作用于血小板抗原引起免疫性破坏。脾脏是这些被抗体被覆的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在肝脏将其破坏。②抗血小板抗体:有两种形式存在,其一是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G(PA1gG),另一种形式是结合于血小板的免疫球蛋白C(PB1gG)。PAIgG与血小板膜的抗原部位结合后,加速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细胞系内被吞噬破坏。
2.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急性型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减少,常低于20×10/L。慢性血小板计数一般在(30~80)×10/L,计数在50×10/L以上时可无症状,<10×10/L可有广泛或自发性出血。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功能异常。②骨髓: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多,体积小,无血小板形成。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以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体积正常,血小板形成减少。③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
3.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破坏,提高血小板数。①肾上腺皮质激素;②脾脏切除;③免疫抑制:适用于激素治疗或脾切除后仍疗效差或无效者,以及用激素有禁忌证,又不适宜做脾切除者;④输血及血小板悬液;⑤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法。

第10题:

男性,15岁。反复呕血、黑便,皮肤淤斑1周,肝脾不大、血红蛋白60g/L,WBC6×10/L,血小板10×10/L。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数增多,幼巨核细胞比例增多。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白血病
C.血友病甲
D.过敏性紫癜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答案:E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