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A: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可行的方法吧。

题目
心理咨询师A: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可行的方法吧。
求助者:我觉得您的方法对我不太适用,我现在也不信任您说的那些理论。。。
理咨询师A:。。。我理解你,我们之间可能确实不太匹配。如果你愿意,我给你推荐其他咨询师。。。
求助者:我先自己恢复一段时间再说吧。

?单选:心理咨询师A与该求助者不相适宜的类型是(??)查看材料

A.欠缺型
B.忌讳型
C.阻抗型
D.冲突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其意义在于()。多选
A:量化咨询目标
B:明确行为性质
C:进行行为评估
D:探讨行为原因

答案:B,C,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或目标行为,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选项C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与内容反应技术相类似的参与性技术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选项D的开放式提问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提问时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对应的是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情感反应技术(“你因此而苦恼”)、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建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既要表现出接纳求助者、平等交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也应该表现出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热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而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共情,则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最后,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因此,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最后,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设身处地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表明其共情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咨询师自身的真诚可信。而咨询师说“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则表明咨询师尝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可以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但此时,咨询师尚未与求助者探讨具体的咨询方案,故选项A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旨在对求助者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确定咨询目标。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采用厌恶疗法来帮助求助者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在咨询方案确立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与求助者共同商定的原则(“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先把各类咨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向求助者说明,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商定适合求助者的方法。此外,咨询师在主观上对厌恶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肯定,空洞承诺,夸大了疗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这也是咨询师犯的一个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介绍厌恶疗法的原理时,描述的方法步骤有问题,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

第2题: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
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
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
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
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
求助者:一次都不咬。
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
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
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
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
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
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
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
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
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通过双方对话可以看出,在选择咨询方法上咨询师的失误是( )。单选

A. 咨询方法选择正确
B. 没有进行协商
C. 咨询方法选择失误
D. 没有解释原理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方案
求助者提出让咨询师替自己选择咨询方法,咨询师答应了,这表明咨询师没有就咨询方法与求助者进行协商。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实施厌恶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咨询师具有()。多选
A:咨询经验
B:相关资质
C:理论基础
D:使用条件

答案: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或目标行为,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选项C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与内容反应技术相类似的参与性技术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选项D的开放式提问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提问时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对应的是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情感反应技术(“你因此而苦恼”)、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建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既要表现出接纳求助者、平等交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也应该表现出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热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而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共情,则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最后,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因此,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最后,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设身处地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表明其共情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咨询师自身的真诚可信。而咨询师说“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则表明咨询师尝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可以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但此时,咨询师尚未与求助者探讨具体的咨询方案,故选项A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旨在对求助者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确定咨询目标。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采用厌恶疗法来帮助求助者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在咨询方案确立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与求助者共同商定的原则(“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先把各类咨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向求助者说明,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商定适合求助者的方法。此外,咨询师在主观上对厌恶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肯定,空洞承诺,夸大了疗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这也是咨询师犯的一个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介绍厌恶疗法的原理时,描述的方法步骤有问题,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

第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多选
A:内容表达技术
B:讲了题外话
C:内容反应技术
D:开放式提问

答案:A,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或目标行为,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选项C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与内容反应技术相类似的参与性技术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选项D的开放式提问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提问时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对应的是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情感反应技术(“你因此而苦恼”)、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建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既要表现出接纳求助者、平等交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也应该表现出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热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而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共情,则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最后,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因此,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最后,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设身处地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表明其共情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咨询师自身的真诚可信。而咨询师说“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则表明咨询师尝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可以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但此时,咨询师尚未与求助者探讨具体的咨询方案,故选项A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旨在对求助者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确定咨询目标。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采用厌恶疗法来帮助求助者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在咨询方案确立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与求助者共同商定的原则(“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先把各类咨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向求助者说明,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商定适合求助者的方法。此外,咨询师在主观上对厌恶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肯定,空洞承诺,夸大了疗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这也是咨询师犯的一个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介绍厌恶疗法的原理时,描述的方法步骤有问题,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

第5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求助者()。单选
A:改变行为习惯
B:产生严重恐惧
C:建立条件反射
D:产生不良体验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或目标行为,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选项C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与内容反应技术相类似的参与性技术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选项D的开放式提问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提问时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对应的是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情感反应技术(“你因此而苦恼”)、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建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既要表现出接纳求助者、平等交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也应该表现出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热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而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共情,则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最后,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因此,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最后,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设身处地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表明其共情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咨询师自身的真诚可信。而咨询师说“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则表明咨询师尝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可以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但此时,咨询师尚未与求助者探讨具体的咨询方案,故选项A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旨在对求助者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确定咨询目标。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采用厌恶疗法来帮助求助者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在咨询方案确立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与求助者共同商定的原则(“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先把各类咨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向求助者说明,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商定适合求助者的方法。此外,咨询师在主观上对厌恶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肯定,空洞承诺,夸大了疗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这也是咨询师犯的一个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介绍厌恶疗法的原理时,描述的方法步骤有问题,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

第6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通过对话可以看出咨询师在咨询方法的具体步骤上()。单选
A:具有咨询经验
B:擅长使用厌恶疗法
C:操作步骤错误
D:不熟悉阳性强化法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或目标行为,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选项C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与内容反应技术相类似的参与性技术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选项D的开放式提问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提问时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对应的是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情感反应技术(“你因此而苦恼”)、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建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既要表现出接纳求助者、平等交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也应该表现出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热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而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共情,则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最后,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因此,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最后,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设身处地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表明其共情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咨询师自身的真诚可信。而咨询师说“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则表明咨询师尝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可以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但此时,咨询师尚未与求助者探讨具体的咨询方案,故选项A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旨在对求助者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确定咨询目标。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采用厌恶疗法来帮助求助者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在咨询方案确立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与求助者共同商定的原则(“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先把各类咨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向求助者说明,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商定适合求助者的方法。此外,咨询师在主观上对厌恶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肯定,空洞承诺,夸大了疗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这也是咨询师犯的一个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介绍厌恶疗法的原理时,描述的方法步骤有问题,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

第7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女友反对不得不戒烟,曾尝试过多种方法,但效果不佳。为戒烟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求助者:我和女友感情很好,但她坚持我戒烟后才能结婚。我也认为吸烟不好,也同意戒烟,但没成功,所以我想请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你既然试过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我看还是别戒了,烟生产出来就是让人吸的。求助者:不戒烟我女朋友不和我结婚啊,我都27岁了,我妈也总催我,我还是戒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可以帮助你,我们可以采用厌恶疗法。求助者:厌恶疗法是怎么回事啊?具体怎么做呀?心理咨询师: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行为结果强化的,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的吸烟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再看到烟时,就会产生恐惧,出现生理、心理上不愉快的感觉,你就不敢吸烟了,烟就戒掉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靶行为,就是吸烟:第二步,构建恐惧等级:第三步,明确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吸烟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有点明白了,那您用什么厌恶刺激啊?心理咨询师:我决定给你使用电刺激,我用110伏的直流电,你吸烟,就给你电刺激。求助者:110伏?不会出事吧?我有点害怕。心理咨询师:你不用害怕,这个刺激强度还算温和的,如果你担心,实施厌恶刺激的时候你可以看看光碟,分散一下注意力。求助者:好吧,咱们大约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会不会没效啊?心理咨询师:看你的表现吧,你能戒掉就不做了。这种方法是否有效,等疗程结束才能评估。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您可要好好帮助我。心理咨询师:有啊,还可以使用阳性强化法,就是你不吸烟,我给你奖励。还可以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等等。求助者:奖励好啊,我还是用奖励的方法吧。心理咨询的目标应该来源于(  )。单选

A. 求助者的意愿
B. 上级的指定
C. 咨询师的习惯
D. 双方的商定

答案:D
解析:

第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求助者:一次都不咬。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实施厌恶刺激时,厌恶刺激的强度应该是()。单选
A:依求助者耐受程度而定
B:强烈的
C:根据咨询师的习惯而定
D:温和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或目标行为,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其中,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而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1)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2)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选项C的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属于参与性技术之一,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与内容反应技术相类似的参与性技术是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虽然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近,都是咨询师将求助者陈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后再做出反馈,但有所区别,内容反应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同时使用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技术。选项D的开放式提问作为一种参与性技术,是指提问时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而与开放式提问相对应的是封闭式提问,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开场白中使用了内容反应技术(“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情感反应技术(“你因此而苦恼”)、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关系建立的掌握情况。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建立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咨询师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对咨询关系建立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尊重是指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既要表现出接纳求助者、平等交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理性部分,也应该表现出热情助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应该是心理咨询师助人愿望的真诚流露,热情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而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不带着“咨询专家”的假面具,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共情,则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最后,积极关注,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因此,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被认为可以使求助者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积极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最后,咨询中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设身处地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表明其共情的态度,同时也表明了咨询师自身的真诚可信。而咨询师说“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则表明咨询师尝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双方可以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但此时,咨询师尚未与求助者探讨具体的咨询方案,故选项A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双方商定咨询目标,应该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是咨询师在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求助者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特征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属于心理学范畴。(2)积极的。(3)具体或量化的。否则,咨询双方就难以执行也难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4)可行的。咨询目标应该商定在可行的范围内,而不要让咨询目标超出求助者可能的水平。(5)可以评估的。应该制定出评估手段或方法,可以对目标的进展情况或是否实现进行评估。(6)双方接受的。一般来说,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无论是求助者主动提出的,还是咨询师提出的咨询目标,都应该是双方接受的。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7)多层次统一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问“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旨在对求助者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确定咨询目标。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方案商定的掌握情况。咨询方案就是咨询工作的计划,有明确咨询方案的咨询会使咨询事半而功倍,因此,咨询方案是咨询工作必需的。有了咨询方案就使咨询双方明确了咨询方向和目标,也使咨询能够按照既定的方案顺利进行,还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便于操作、检查、总结经验和教训。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本案例中,咨询师采用厌恶疗法来帮助求助者改掉咬指甲的习惯,但在咨询方案确立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与求助者共同商定的原则(“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先把各类咨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向求助者说明,然后和求助者一起商定适合求助者的方法。此外,咨询师在主观上对厌恶疗法的效果进行了肯定,空洞承诺,夸大了疗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这也是咨询师犯的一个错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而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介绍厌恶疗法的原理时,描述的方法步骤有问题,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

第9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案例介绍:求助者要参加高考了,但目前成绩较差,知道原因就是控制不住地老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求助者主动前来咨询,请求咨询师帮助自己改掉玩游戏的毛病。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在上次咨询中,你已经讲清楚了自己的问题,要高考了,还总是控制不住地老玩游戏,想管住自己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内心的苦恼和急迫的心情,我愿意帮助你。以前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呢?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求助者:我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今后不再玩了。心理咨询师:今后不再玩游戏啦?你觉得这个目标是否有些高呢?休闲的时候也不能玩吗?求助者:应该是不该玩的时候不玩,休闲的时候应该可以玩。心理咨询师:好的,玩游戏是人的行为,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你现在每天玩游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求助者:该玩和不该玩的时候都在玩,按时间算我想一天总有4、5个小时吧。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就是目标是什么呢?求助者:不该玩的时候坚决不玩,比如做作业或看书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玩游戏作为第一个目标,不该玩时不玩。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呢?求助者:两种方法?我不懂,您替我选一个吧,我听您的。心理咨询师:好吧,我给你使用厌恶疗法吧。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被行为结果所强化的,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玩游戏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再玩游戏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玩了,行为因此而改变了。具体这样做: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玩游戏。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恐惧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玩游戏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求助者:我明白了,那您选用的厌恶刺激可别太大啊!心理咨询师:你放心吧,我给你噪声刺激再加注射催吐剂,强度可以小一些。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长时间啊?这种方法会不会没效啊?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效果不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决定使用厌恶疗法,表明其认为()。单选
A:咨询目标可由咨询师决定
B:先要商定咨询目标
C: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商定
D:咨询目标非常重要

答案: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的掌握情况。常见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旨在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的自我探索。选项C的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主要用于摄入性会谈中。而常见的影响性技术则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选项B的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以影响求助者,促使求助者实现咨询目标。与内容表达相类似的是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将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求助者的情绪、情感等,告之求助者,以影响求助者,促进求助者的探索和改变,促使咨询顺利进行。选项D的自我开放技术,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一种特殊组合。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说“在上次咨询中,你已经讲清楚了自己的问题,要高考了,还总是控制不住地老玩游戏,想管住自己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属于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馈,因而属于内容表达技术。“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内心的苦恼和急迫的心情,我愿意帮助你”,表明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了求助者,属于自我开放技术(同时也是情感表达技术)。而“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呢?”则是咨询师采用了间接询问、开放式提问技术。和开放式提问相对的是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不利于话题展开。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为了验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用封闭式提问。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提问方式的掌握情况。凯利曾经把临床交谈中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做过如下归类:(1)“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地要求助者说明理由,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2)多重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3)多重问题。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问可能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5)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种问题会使助者产生很强的威胁感,会引起求助者的防卫。这对推动交谈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6)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求助者去自我探索。关于如何提问的问题,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因为它直接影响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在进行初诊接待时,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间接提问如:“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而在咨询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以促进求助者充分地表达自我,也可以适当结合一些封闭式提问的方式方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在本题中,咨询师在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时,当求助者提出“今后不再玩(游戏)了”时,咨询师觉得这个目标对求助者目前而言可能不切实际,因此实事求是地提出,此时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没有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戴假面具,不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置身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体现了咨询师的真诚。但是咨询师在提问方式上不恰当,一连提出多个连珠炮性质的多重问题(“今后不再玩游戏啦?你觉得这个目标是否有些高呢?休闲的时候也不能玩吗?”),可能会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识别和处理依赖的掌握情况。依赖是指当咨询师引导、帮助求助者探索、解决自身问题时,求助者却依赖咨询师,企图由咨询师代替自己解决问题。依赖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您帮我分析分析,我怎么就是对丈夫不放心呢”这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可以是“您让我思考没有与他人搞好人际关系的原因,可我想不出来”这种阻抗的形式;可以是“您说我是毕业参加工作,还是考研究生这件事上该怎么办呢”这种间接的形式;也可以是“您直接告诉我离不离婚吧”这种直接的形式。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依靠他人而不是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是依赖最基本的特征。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表示“您替我选一个吧,我听您的”,这是一种对咨询师的直接依赖。和依赖相类似的则是顺从,顺从是指求助者对咨询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而且也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而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多话是咨询中求助者或咨询师大量叙述与咨询没有关系的内容,从而影响咨询效果、阻碍咨询进行的现象。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在咨询过程中来自求助者的某种抵抗咨询的力量。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目标商定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是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但咨询师到底要给求助者什么帮助,需要首先把咨询目标明确下来。这时的工作就是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咨询目标就是求助者通过自我探索和改变,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咨询目标也是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为求助者提供帮助,最终促使其实现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咨询目标既是求助者的目标,也是咨询师的目标,是求助者、咨询师双方共同要实现的目标。为此,咨询时要按照咨询目标进行,咨询目标既不能由求助者提出后再请咨询师帮助实现,也不能由咨询师提出让求助者去执行。咨询目标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应该由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交流来修正,最终双方都接受为止。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没有与求助者协商自行决定使用厌恶疗法,表明其认为咨询目标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求助者制定,由于没有与求助者协商,这样的目标可能不是求助者想要的或是愿意去实践的,因此在实际咨询中必然影响咨询效果。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因此,其基本原理是巴甫洛夫的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因此,如果通过厌恶刺激改变求助者玩游戏的行为,其核心在于让求助者建立起玩游戏的行为和厌恶反应(体验)之间的条件反射:一旦玩游戏,厌恶反应(体验)就会产生。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的工作程序的掌握情况。厌恶疗法工作程序包含3个步骤:(1)确定靶症状,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求助者迫切要求消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是同步的。选项C的建构焦虑等级是系统脱敏法里的步骤。注意:案例中,咨询师在描述厌恶疗法的步骤时,其中,第二步的描述是有误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厌恶刺激),咨询师错误将其理解为系统脱敏法的原理。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的步骤有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2)建构恐惧(焦虑)等级;(3)系统脱敏,求助者在掌握放松技巧后,就可以开始系统脱敏训练了。让求助者想象引起恐惧(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最后经过在实景中的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恐惧(焦虑)的情境中脱敏。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刺激选用的掌握情况。在选用厌恶刺激时,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常用的厌恶刺激有:(1)电刺激;(2)药物刺激;(3)想象刺激;(4)其他刺激。如果选用的一种刺激不够强烈,可以考虑叠加多种厌恶刺激。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厌恶疗法刺激选用的掌握情况。在选用厌恶刺激时,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效果评估不是一定要到咨询结束时才进行,在咨询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总结、评估咨询效果,及时对咨询进行调整。但结束前的评估是对整个咨询过程效果的评价,就显得更全面、更重要。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在咨询的任何时间内进行。而咨询效果的评价内容应围绕咨询目标展开,只有实现咨询目标,才是咨询效果的直接体现。一般来说,咨询效果评估可以从以下六个维度进行:(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自评);(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他评);(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

第10题:

案例六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要参加高考了,但目前成绩较差,知道原因,就是控制不住地老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求助者主动前来咨询,请求咨询师帮助自己改掉玩游戏的毛病。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在上次咨询中,你已经讲清楚了自己的问题,要高考了,还总是控制不住地老玩游戏,想管住自己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内心的苦恼和急迫的心情,我愿意帮助你。以前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呢?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
求助者:我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今后不再玩了。
心理咨询师:今后不再玩游戏啦?你觉得这个目标是否有些高呢?休闲的时候也不能玩吗?
求助者:应该是不该玩的时候不玩,休闲的时候应该可以玩。
心理咨询师:好的,玩游戏是人的行为,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你现在每天玩游戏况是怎样呢?
求助者:该玩和不该玩的时候都在玩,按时间算我想一天总有4.5个小时吧。
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就是目标是什么呢?
求助者:不该玩的时候坚决不玩,比如做作业或看书的时候。
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玩游戏作为第一个目标,不该玩时不玩。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呢?
求助者:两种方法?我不懂,您替我选一个吧,我听您的。
心理咨询师:好吧,我给你使用厌恶疗法吧。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被行为结杲所强化的,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玩游戏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再玩游戏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玩了,行为因此而改变了。具体这样做: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玩游戏。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恐惧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玩游戏的行为和厌恶刺激适合起来。
求助者:我明白了,那您选用的厌恶刺激可别太大啊!
心理咨询师:你放心吧,我给你噪音刺激再加注射催吐剂,强度可以小一些。
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长时间啊?这种方法会不会没效啊?
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
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效果不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决定使用厌恶疗法,表明其认为( )。单选

A. 咨询目标可由咨询师决定
B. 先要商定咨询目标
C. 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商定
D. 咨询目标非常重要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和方法应该由双方商定,咨询师的话恰表明其错误的做法,他以为咨询目标可以由咨询师一个人决定,所以替来访者做了选择。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