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与诈骗区别 甲没有返还的意图,却隐瞒真相向乙借用轿车,乙将轿车交付给甲后,甲开车潜逃。乙只有转移占有的意思,但甲的行为依然成立诈骗罪。(张明楷的复习笔记)为什么不是盗窃呢?借着打手机的名义说信号不好走出饭店,然后溜了就是盗窃。两者区别何在?

题目
盗窃与诈骗区别

甲没有返还的意图,却隐瞒真相向乙借用轿车,乙将轿车交付给甲后,甲开车潜逃。乙只有转移占有的意思,但甲的行为依然成立诈骗罪。

(张明楷的复习笔记)为什么不是盗窃呢?借着打手机的名义说信号不好走出饭店,然后溜了就是盗窃。

两者区别何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多选题
甲、乙共谋盗窃丙的银行卡,乙偷窥到丙的密码,甲盗窃了丙的卡。甲去ATM取钱,乙帮忙望风掩护,显示余额有7万,甲取了出了2万,但骗乙说卡里只有1万,并分了5000元给乙。后甲又自己取了5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8年真题]
A

甲成立盗窃罪,金额是7万

B

乙成立盗窃罪,金额2万

C

乙成立盗窃罪,金额是1万

D

甲对乙成立诈骗罪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根据《刑法》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成立盗窃罪。因此,甲、乙二人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但是,乙不知情,且乙并未参与甲第二次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故乙仅对甲第一次刷卡取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第一次使用卡的时候,甲虽然欺骗乙仅有1万元,但是,乙确实为甲的取款起到了帮助作用,甲、乙的内部分赃行为不影响共同犯罪数额的认定。所以,甲的盗窃金额为7万元,乙的盗窃金额为2万元

第2题:

多选题
对于甲、乙盗窃和使用信用卡的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2006年真题]
A

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

甲、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C

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

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诈骗罪


正确答案: A,D
解析:
《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甲窃得信用卡,乙并不知道,两人之间不存在盗窃的共同故意。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甲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构成盗窃罪;根据第1款第3项的规定,乙以为信用卡为甲捡拾而来,主观上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故意,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第3题:

单选题
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8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

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

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

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正确答案: B
解析:
就共同正犯而言,当所有正犯者都自动中止犯罪时,均成立中止犯。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正犯自动停止犯罪,并阻止其他正犯实行犯罪或防止结果发生时,这部分正犯就是中止犯。其他没有自动中止意图与中止行为的正犯,则是未遂犯。如果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正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其他正犯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时,均不成立中止犯,而是均成立既遂犯。据此,本题中,甲虽然要回了自己提供给乙的盗车钥匙,但甲明知乙已经配制了一把钥匙,不具有中止的有效性,因此其要回钥匙的行为并不能切断其提供钥匙的行为与盗窃汽车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参与了犯罪。因此,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中止,而应当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第4题:

甲、乙共谋盗窃丙的银行卡,乙偷窥到丙的密码,甲盗窃了丙的卡。甲去ATM取钱,乙帮忙望风掩护,显示余额有7万,甲取了出了2万,但骗乙说卡里只有1万,并分了5000元给乙。后甲又自己取了5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成立盗窃罪,金额是7万

B.乙成立盗窃罪,金额2万

C.乙成立盗窃罪,金额是1万

D.甲对乙成立诈骗罪

答案:A,B
解析:
信用卡为记名且可挂失,盗窃信用卡不等于盗窃到信用卡里面的钱,因此,一般的盗窃信用卡行为不认定为数额较大,不构成盗窃罪,只有在使用时才成立盗窃罪。特殊的盗窃(多次、入户、携带凶器、扒窃)信用卡,不要求数额较大,盗窃信用卡时就构成盗窃罪。本案中,甲、乙共同盗窃信用卡,使用时才成立盗窃罪。乙并没有参与甲后续“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故乙不对甲的后续行为承担责任。甲的盗窃金额为7万元,乙的盗窃金额为2万元。第一次用卡的时候,甲虽然欺骗乙说卡里仅有1万元,但是,乙确实为甲的取款起到了帮助作用(望风),甲、乙的内部分赃行为不影响共同犯罪数额的认定。A、B两项正确,当选。C、D两项错误,不当选。

第5题:

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甲构成何罪?

A:侵占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答案:B
解析:
【考点】侵占罪;盗窃罪;诈骗罪【详解】盗窃、诈骗、侵占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都有主观上的故意。三者区别的关键是:犯罪手段不同。盗窃是对他人持有和控制的公私财物,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使其脱离所有人从而实现非法占有。诈骗是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似乎“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以实现非法占有。侵占是对已持有和控制的他人托管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从而实现非法占有。本案中,甲从表面上看既有欺诈的事实,也有秘密窃取的行为,但是诈骗罪与盗窃罪区别的关键在于:受骗人是否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者交付财产。本案中,乙将车钥匙给甲只是因为方便甲在车里休息,而并不是将车借给甲随意使用,乙的这一行为并不构成交付行为。甲趁乙游泳时将车开走卖给他人,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秘密窃取,应当认定为盗窃罪。因此,ACD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第6题:

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答案:D
解析:
《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题中甲乙共谋盗窃汽车,虽然后来甲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但是他却让乙继续配制用于犯罪的钥匙,事实上参与了犯罪,是盗窃罪的共犯。我国刑法关于共犯的刑事责任承担理论采用的观点是“一步行为,全部责任”。题中,乙已经盗窃了汽车,构成了盗窃罪的既遂,对于甲,虽然只是参与钥匙配制过程,但是仍然承担全部责任,也构成盗窃罪的既遂。因此D项正确。

第7题:

甲与乙一起乘火车旅行。火车在某车站仅停2分钟,但甲欺骗乙说:"本站停车12分钟",乙信以为真,下车购物。乙刚下车,火车便发车了。甲立即将乙的财物转移至另一车厢,然后在下一站下车后携物潜逃。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诈骗罪

B.侵占罪

C.盗窃罪

D.故意毁坏财物罪


正确答案:C

第8题:

对于甲、乙盗窃和使用信用卡的行为,下列何种判断是错误的?

A.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诈骗罪


正确答案:ABD

第9题:

甲对乙的手机心仪已久。某日,甲在与乙喝酒时,甲故意将乙灌醉,然后将乙的手机拿走。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劫罪

D.侵占罪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