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巴克莱关于“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的学说。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巴克莱关于“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的学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存在即被感知”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康德
D贝克莱


答案:D
解析:
“存在即被感知”是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

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英国经验主义者、天才哲学家,代表作有《视觉新论》和《人类知识原理》等。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康德,全称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黑格尔是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被看做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第2题:

关于感知觉障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减退可见于木僵状态
B.内感性不适是一种错觉
C.错觉指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幻觉指对客观存在事物个别属性的错误感知
E.感知觉综合障碍指对客观存在事物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

答案:A
解析:
幻觉是指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类感知觉,而错觉是指对具体客观存在的事物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感知觉综合障碍指对具体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某些部分出现错误的感知。

第3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感知、记忆和意志。


正确答案: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叫感知。感知得到的经验能贮存在头脑中,必要时借助于记忆将有关信息提取出来叫记忆。克服困难的心理现象叫意志。

第5题:

鱼类触觉具有()。

  • A、通过触觉,侧线系统等感知饵料的形状和质地
  • B、通过触觉,侧线系统等感知饵料的存在和味道
  • C、通过触觉,侧线系统等感知饵料的存在和鲜度

正确答案:C

第6题:

存在即被感知。()


答案:错
解析: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7题:

简述巴克莱关于“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的学说。


正确答案: 巴克莱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认识到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因此他着重发挥了洛克哲学的主观主义因素,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过程是将可感事物与事物本身看作是一回事,从观念的存在即被感知推及到存在就是被感知,继而区分被感知的观念与感知观念的心灵,从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物是观念的集合,对象和感觉是一回事,所以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可以说,存在即被感知。当然,巴克莱的目标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宇宙中有三种存在:第一种只是存在于感知者心中的观念;第二种是可以感知观念的被创造的精神,即我的心灵和其他所有人的心灵;第三种是永恒无限的精神,亦即上帝。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感性质,所以它们能够被我们所感知,在于这些可感性质是上帝的作品。巴克莱试图从经验论出发证明上帝的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感觉论的唯心主义。

第8题:

“存在即被感知”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 ) A.柏拉图 B.黑格尔 C.康德 D.贝克莱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哲学基础知识,“存在即被感知”是近代英国大主教、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的观点。故选D。

第9题: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存在即被感知
  • B、心外无物
  • C、天地合而万物生
  • D、理生万物

正确答案:C

第10题:

简述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日常感知则局限于对象自身而受逻辑概念的支配。
(二)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
(三)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统觉作用。所谓统觉,指的是知觉内容和倾向包孕着人们已有的经验、兴趣、知识和态度,因而不再局限于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