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DNA变性时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A 融解温度TmB 增色效应C 减色效应D DNA复性E 核酸分子杂交

题目
单选题
DNA变性时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
A

融解温度Tm

B

增色效应

C

减色效应

D

DNA复性

E

核酸分子杂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有关加热导致DNA变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50%双链结构被解开时的温度称为DNA的Tm

B.紫外光吸收值降低

C.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

D.黏度降低

E.DNA分子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大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下述关于DNA特性错误的是

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为DNA变性
B、DNA变性时维系碱基配对的氢键断裂
C、DNA变性时具有增色效应
D、Tm值是核酸分子内双链解开30%的温度
E、DNA复性过程中具有DNA分子杂交特性

答案:D
解析:
Tm值是核酸分子内双链解开50%的温度。

第3题:

关于DNA变性和复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变性后,对260 nm处紫外光的吸光率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B、DNA热变性发生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增色效应呈爆发式

C、DNA变性达到50%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或熔解温度

D、DNA经热变性后快速冷却,变性后的单链DNA又可以回复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成为退火

E、适宜的复性温度是Tm-25 ℃左右


参考答案:D

第4题:

热变形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称为

A.融解温度Tm
B.增色效应
C.减色效应
D.DNA复性
E.核酸分子杂交

答案:D
解析:
DNA的复性现象又称为退火,即热变形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第5题:

DNA变性时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

A.融解温度Tm
B.增色效应
C.减色效应
D.DNA复性
E.核酸分子杂交

答案:A
解析:
DNA变性时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

第6题:

对核酸进行加热变性,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核酸的紫外光吸收开始增强,继续升温,在一个较小的温度范围内,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一般将核酸加热变性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
A.退火温度
B.解旋温度
C.复性温度
D.解链温度
E.杂交温度


答案:D
解析:

第7题:

下列有关加热导致DNA变性的叙述,的是
A.黏度降低
B.紫外光吸收值降低
C. 50%双链结构被解开时的温度称为DNA的Tm
D. DNA分子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大


答案:B
解析:
[考点]核酸的变性、复性 [分析]嘌呤和嘧啶分子中都含有共扼双键,对260nm左右的紫外光有较强吸收, 当加热时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两链分离致使碱基暴露,因此对紫外光的吸收值增大,而不是降低,故B是错误的。DNA是线性大分子, 分子不对称性大,因此黏度极大.变性后结构松散、双链解开成单链,单链进而形成无规卷曲或线团状,则分子不对称性变小,所以黏度降低。DNA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在Tm时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DNA分子的GC对之间有三个氢键,AT间只有两个氢键,因此GC含量越高,使两链分离时所需能量越多,所以Tm值也越大。

第8题:

关于核酸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DNA变性的实质是碱基间氢键被破坏

B、变性过程伴随着减色效应

C、复性过程伴随着增色效应

D、G-C含量多,则Tm值低

E、A-T含量多,则Tm值高


参考答案:A

第9题:

DNA的解链温度指的是

A、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
B、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C、DNA开始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
D、DNA完全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
E、A280nm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答案:B
解析:
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

第10题:

DNA的解链温度指的是

A.A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
B.A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C.DNA开始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
D.DNA完全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
E.A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答案:B
解析:
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