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的中和美?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书法的“维性”?


正确答案: “书法维性”是书法的美学现象,它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按科学的概念认识书法。
书法是写在平面上的艺术,它首先具有左右高低的两度空间,此不言自明,它还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首先笔画要求圆浑,有厚实感,凡优秀作品的线条无不具有立体的感觉,这是由书法作品与欣赏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其次,由于用笔的虚实,用墨的浓淡,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层次的空间感,线条不同程度地从纸上跳出来。这与绘画、摄影有共同之处,只不过书法所表现出的三度空间,一般无欣赏能力者是不易发现的。董其昌看到苏东坡的书法,认为“聚墨痕如黍米珠”,这种感觉是“隐隐然其实有形”,也即有立体之感的。书法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时间性,也可以说是运动感。书写者要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按顺序进行,之间由于运笔的变化,使线条显示出强烈的节奏,像音乐的旋律,有着或优美、或壮美的律动感。欣赏者不仅要把握整个作品的气势、意味、神采,还要一行行地按书写顺序进行审美观照,人们所具有的时空心理特征,会因线条的运动方向移动、用笔的轻重变化、节奏行进的快慢而随之移动、变化的。所以,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可视的二维间,更重要的是在平面中显出立体意味和在静止中显出时间性的运动感。它是具有四维性的独特的东方艺术。

第2题:

什么是书法传统?


正确答案: 过去讲书法传统,似乎只有二王、颜柳,以及永字八法,顶多再列一些书家、书作。其实传统是个开放的概念,它具有宽泛性和模糊性。从书法呈现的形式看,从甲骨、大小篆、隶、草、楷、行等等,并由此演变出的无数风格,都属于传统范围;从时间上看,自有文字雏形直到今天,这漫长的三千多年中,都在不停顿地进行着书艺创造,变,是个运动形态,变化、发展是传统的本质;从书家看,从远古那些不知名的文字创造者直到今天的所有书家,他们都是书法艺术传统的象征。不要只注意到古人,我们周围的书家及我们自己,都是传统的体现者;
从书法艺术的内蕴看,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气韵、神采等这些只有通过主体才能被感知到的高而深的层次,也同样属于传统。
如果哪一个书家说他从不注重这些,而要进行一种全新的创造,那只能是痴人说梦。即使你摆脱了这些,那也是只有在你了解了这些传统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新的尝试。假如一个对中国书法传统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想写出新的书法作品,是绝对不可能的。生活在中国,传统的氛围包围着你,影响着你,要承认它对你的影响,不能像有些人,在系统地对传统进行了研究后,又彻底否定传统。那叫数典忘祖。凡是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人,先在书海的传统中尽情遨游吧,唯如此才可能在搏风击浪后,进入到新的、创造的胜境之中。

第3题:

关于书法问题

欧楷笔画有哪些主要特点?

楷书4大书法家的名字是什么?

《兰亭序》是哪位书法家的书迹?

书法史上“二王”是指哪两位书法家?

抬印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
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
“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
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
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赵(赵孟頫)欧楷笔画:笔力险劲,结构独异,骨气劲峭,法度谨严《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原迹已失,现在的都是仿的或拓本“二王”是指王羲之和他儿(王献之)!抬印?是拓印吗?(以下来源于百科)制作拓本系先将湿纸覆于铭文表面,以兔毫毛笔将其压入每一凹陷之刻痕。(另一作法 为以干纸覆盖,于压入前涂以米制或面制浆糊。) 俟纸将干时,以蘸有墨汁之垫 子覆压其上。然后将纸由石碑揭下。由于黑色墨汁未曾接触到压入凹痕部分,因此 制成之拓本遂成黑底白字。(若碑文刻成凸版而非凹版 则黑白位置互换。) 此种 拓本制作技术即使不早于中国印刷术之发明,显亦与之同时。许多学者主张,木版 印刷应系演变自刻印取模技术;用于印刷,乃先于木板上刻出反方向之凸起形像, 继于凸起部涂墨,再以纸覆盖,实即拓本制法之逆向操作。

漏风入笔
欧阳询、柳宗元、颜真卿、赵孟頫
王羲之
王羲之、王献之

第4题:

书法中竖为弩(同努)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第5题:

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


正确答案:书法作品神采通过对作品整体的关照而显现,它是作品生命所显示出的神气、精神,要通过作品与主体的结合显现出来。所以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对于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再好的书法作品也不可能显示出神采。古代书论中常把书法本身看作有生命的形体,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仅有骨肉,也可能是一具僵尸,要具有生命,非有“神”不可。但神要通过血骨筋肉表现。“血”主要指用墨,枯湿浓淡应处理得当;“骨”乃是用笔提按转折达到的一定力度;“筋”为笔锋时断时连的内在联系;“肉”即笔画中圆润丰满程度。总之,应处处在流动,处处在积聚着力量,而这一切,又必须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基调之内,形成和谐的节奏,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不能允许任何音符突然的跳出来,破坏完整性。整个旋律优美,任何一个音节才会放射出光采,才有存在的意义。古人对于“神采”的内蕴,经常用些比喻形容,如“荆柯负剑”、“壮士弯弓”、“云鹄游天、群鸿戏海”、“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等,这些比喻尽管使人有莫名其妙之感,但其传达出的意象符号,却大致与书法的神采相似。具体说,“神采”即书法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后所显示出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6题:

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远观?


正确答案:“远观”与下边将要论及的“圆识”、“活参”是书法欣赏的三个阶段,也可叫做三要素,它们之间关系有时交错在一起,有时则可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不过一般还是按此顺序进行书法欣赏的。欣赏既容易,又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它不像一门手艺,几个月内可以掌握。过去讲欣赏,一般只是讲讲用笔、结体、章法之类,未触及书法的内蕴。结果破坏了它的整体性。一幅作品,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体感差的作品,即使局部再美,也难以成为好作品。如何把握?这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混茫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中闪现出来。我们看展览感触最深。站在展厅中间,四目扫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那些整体感强的作品,好像有一种磁力,把观众都吸引了过去。有些作品有一定功力,而整体感很差,像一个合唱队,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似乎给人感到强而有力,但旋律却破坏完了。作品的完整性表现在其局部和所具有的一切素质构成了一种谐和完美的关系,使欣赏者能够进行整体的把握。包括作品的文字内容与外在形式、艺术内容与形式、以及其内涵的有机溶合,从而显示出一个活的、整体的艺术生命在跳荡。这也是艺术的统一性。如欣赏汉代《褒斜道石刻》,第一感觉是浑朴苍郁,天然古秀,面对此石,我们决不会平静,它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它的章法不像一般碑刻那样规则,而是根据山势进行布局,它是自由的,用笔、结体都不受过于严格的规律限制,像个古代壮士,音色浑厚、形体宽博而质朴,这是力与美的赞歌。当我们不再一个个地分析文字时,它仿佛把我们带到一个古老的、强盛的汉代气象之中,广漠无际,弥漫着一种捉摸不定的、沉重的历史情感,这种氛围,已做为深层的意蕴,使人沉醉其中。这是只斤斤于笔划的欣赏者们永远感受不到的境界。远观,即把书作中的诸多要素在主观上有意地统一起来,从而在整体上获得美的感受的阶段。

第7题:

什么是书法的意境?


正确答案:所谓“意境”,就是在文学艺术中,作者所创造的具体的“境”所带给欣赏者的一种意念上的遐想。“意”是跟“境”跑的。“境”是物质上的,“意”是精神上的;“境”是基础,“意”是升华。什么样的“境”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意”,所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造境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这又关系到一个艺术家思想修养的深浅了。基于这一认识,那末,书法的意境就好理解了。所谓书法的意境,其实就是一个书法家在点画和形体结构,以及笔势往来等等具体的书法造型上所带给欣赏者一种精神上的体味和想象。这种体味越无穷,想象越深远,那末创作就越成功;反之,体味越有限,想象越浅近,那末创作就越不成功。因此,书法意境的创造,也和文学及其他艺术一样,关系到书法家本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深度,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8题: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书法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据考证,印章进入书法作品当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到清朝,印章才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明清以来,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书画作品上的用印。由于不少书法家同时又是篆刻家,他们用的印多是自己根据书法的内容而随时刻镌的。在书法作品的恰当位置上钤印适当的鲜红的印章,如同画龙点睛一样,会顿时使书法作品鲜亮、精神起来,益发招人慕爱。
书法用印虽无定格,却也不能乱来。其一,因印章色泽鲜明突出,故其大小一般不能大于题款的字,亦不可过小。其占据的空间亦不能和正文或题款相同,位置一般不要并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或导之视觉上偏沉的感觉。印文(阳文,亦称朱文;阴文,亦称白文)的选择,钤印的多少,以及印泥的色泽、质地都应根据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需要而设置。如用两方印,则应一方朱文,一方白文,白文在上,朱印在下为好。印章的内容有名、号印和闲章,闲章内容不一,以有一定的思想情调和特定内涵为好。
闲章不宜多用,应以与书法作品内容相并联为好。如在题款中有年号的,“八十年代”之类的印章即不可钤用。印泥的颜色一般以朱红、朱磦为好,质地亦需讲究,要选用色泽鲜明、不走油退色的书画印泥。一般办公印泥色泽灰暗走油退色,不宜在书法作品中使用。

第9题:

什么是“书法心理学”?


正确答案:“书法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对书法影响的学科,它的论证原理是心理现象如何受书法艺术活动的制约及心理活动对书法活动的规范与限制。它研究从事书法艺术创作、欣赏的人和人群心理形成过程的机制、心理气氛、情感、舆论以及书法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有:①书法创造、欣赏过程及书法作品如何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即实践活动及客观物体如何转化为主观意识;②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及运动中的高级神经活动及其机制;③书法家及欣赏者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如果能论证出以上基本问题,那么将有助于揭示世界三大难题之一:意识的起源,并可直接指导书法创作与欣赏,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10题: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美?


正确答案: “中和”是上古时人们对世界规律的把握,认为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客观事物协调的秩序。儒家则将上古这一哲学原理,注入社会内容,使之成为哲学、政治、艺术及一切审美共同遵守的法则。表现在书法上,项穆作了这样的解释和要求:“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这样才达到至美至善的地步。他认为“中和”在书法上的代表是王羲之,他评论的标准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执此以观人,味此以自学,善书善鉴,具得之矣。”
如果把“中和”理解为“和谐”,那么作为艺术评价标准亦无不可,但他这里(包括古代许多艺术评论家)却将“中和”规定的“度”过于狭小。如程子所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则就把艺术美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中,只能有一个标准一个程式,它违反艺术本身的规律,也违反人类多种审美的要求。我们在书法评论中应当将“中和”的范围扩大,将其与“和谐”沟通,并将其视为运动的过程,即抓住了其合理内核。首先不能定一个标准,应当认为,历史上凡是为后世承认的书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一种“和谐”。项穆认为“颜、柳得其(指大王)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我们认为这里的“鲁犷”、“惊怪”是符合时代特征新的谐和,它未脱离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审美要求,印象派绘画在古典主义者眼中是对艺术的屠杀,而抽象派绘画又为印象派画家所大不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毕竟也成为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人们承认它,因为它达到了一种新的“和谐”。颜鲁公的“鲁犷”,张旭、怀素的“惊怪”,以及项穆认为的孙过庭的“俭散”,苏东坡的“浓耸”、米芾的“猛放”,都是“谐和”,他们的书法全在法度之内。而那些什么“龙蛇书”、“蝌斗文”、“鸟书”、“虫书”、“花草书”、“象形书”之类不符合书法规律的书体,才是应当被淘汰的东西,而且历史已经将它们淘汰了。如果按照项穆“中和”的标准,历史上除王羲之之外,还会有谁称得上书家呢?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在以后的百年、千年,只要书法不抛弃书法艺术本质所规定的特征,按着书法“度”的要求去探索,都将会对中国书法史作出贡献。不变是不可能的,任何的变,都是一种新的“和谐”对旧“和谐”的突破。如果这样理解“中和”,那么它才有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