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的书艺特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杨凝式的书艺特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第2题:

“魏碑”的书艺特点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由隶书向楷书衍变、楷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三国魏的钟繇的楷书还带波磔笔意。楷书入碑早期见于东吴《九真太守谷朗碑》,碑字笔画已变波磔而为横平竖直,是不成熟的楷书形式。东晋楷书有方笔圆笔之分,王羲之以篆书入楷,形成圆转流美的风格特点,这种楷字曾风靡南朝。同时也有方笔楷书存在,如王、谢墓志等民间书家的铭刻等。晋《爨宝子碑》和南朝宋《爨龙颜碑》就是延续方笔传统出现的二块名碑。《爨宝子碑》书风凝重平满,“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笔意在隶、楷之间,结字随字形变异,聚散有奇趣。与北方的《中岳嵩高灵庙碑》近似。晚于《爨宝子碑》半个世纪的《爨龙颜碑》,书风‘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康有为),气象庄严清肃,雄穆而灿烂。楷体而存隶意,又有行草气息,书体较《爨宝子碑》已演进了一大步,但又保持了雄强峻厚,雍容洞达,神奕舒长的碑刻雄风。公元五世纪前后,我国中原和北方出现了继承方笔传统,以出锋露角悍劲峻拔见长的楷书新字体,与南方圆笔楷书以及以后的唐楷大异其趣。属于这种字体的碑刻以北魏碑刻最典型,最集中,数量也最多。康有为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故称碑者,必称魏也。”习惯上把这类北碑叫“魏碑”。北碑字体流行近一个世纪,到北周以后就被别的字体代替了。
魏碑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北魏早期《魏太武帝东巡碑》、《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三名碑,保存隶书笔意较多,可称魏碑字体的先导。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与南朝通使联络,文化受南朝影响,书法亦不例外。如北魏的《张猛龙碑》与南朝梁的《始兴王碑》的书风相近,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必然结果。再加之北魏风行立碑,佛教寺庙碑刻、石窟造像题记、经幢等的大量出现,为书法发展提供广泛用场。北魏书艺在迁都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康有为),逐渐形成典型的碑风。以方笔为主的《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创造了新的书法形象,可视为魏碑书风确立的典型样式。后来又参入圆笔。康有为认为:“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锋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中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锋》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敛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如包世臣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然,故多变态”。魏碑书风一致,特点突出,但个性和情致表达较为充分而灵活,因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云锋石刻》如阿房宫楼阁绵密”,“《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广艺舟双楫》)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的,是北方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北人的审美情趣。康有为谈北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的十美,魏碑足以当之而无愧。魏碑在总体上给人以雄强浑劲、质朴厚重而又豪放泼辣的壮美感受,与当时南朝简札楷书的典雅秀逸之美有很大区别,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两大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书艺的两大支柱,对宋元明清有巨大影响的唐代楷书,就是在这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唐代开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所决定,大力提倡南朝风行的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碑书风受到压抑。直至清中叶,随着书艺的衍变和大量北碑的出上,北碑那种雄强的气质和富于生命力的书艺特征,成了书家们校正和改革帖学末路以及台阁体馆阁体死气沉沉局面的灵丹妙药,在阮元、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书家理论家的大力提倡和嘉美北碑的情况之下,当时北碑名品如《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等,风行书坛,对当时的书家形成个人书风起了很大的作用。北碑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第3题:

杨亿南朝诗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借古讽今。
2)精于用典。
3)音节流畅。
4)辞采华丽。
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炼词精整的特色。

第4题:

王褒对南北朝书艺交流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王褒本是南朝梁名士。其书学渊通先世,素得梁武帝喜爱,累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后在北周,又受到了周太祖的重用,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因王褒书学厚博,又特别善于写草书、隶书,后又跟其姑父萧子云学书,名声仅次于萧子云。南梁被灭后,他到了长安,一时间,北周的王公大臣们争相学习王褒的书法。使南朝的书风对北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隋唐统一中国后书法艺术的南北融合并发展为唐楷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王褒(公元五一四——五七七年)琅琊临沂(山东费县东)人。字子渊。其书法意蕴含藉,但功力较浅,因以南书入北,毕竟风貌新异,故容易得到北朝士大夫的喜爱而被推崇备至。

第5题:

刘熙载的《艺概》由哪几部分组成?《艺概》一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艺概》为刘熙载晚年所作,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等。除《经义概》之外,均属于有关文艺的专著,内容涉及散文、诗歌、辞赋、词曲,书法等领域。
《艺概》一书的特点:
(1)通过举此概彼、举少概多的概括描述,全书阐道析艺,言简意赅;
(2)强调创作的真实性,提出作家深入“闾阎”了解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
(3)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家的人品修养对创作的作用;
(4)反对专事模拟,强调艺术的独创;
(5)全书充满了艺术辩证法思想。

第6题:

“寿门书”和“板桥体”的书艺创新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金农长郑板桥六岁,二人是乾隆年间画坛宿将,“扬州八怪”的主要画家,又以别开蹊径的书艺驰名书林。“扬州八怪”画家皆善书,以金农和郑板桥影响最大。他们的书艺都得力于碑版篆隶书,金农书苍古奇逸,魄力沉厚;郑板桥书灵巧生动,横斜有致。虽造诣不同,取经各异,但冲绝帖学约束的叛逆精神却是异曲同工的。他们“在帖学盛行时代,能独辟蹊径,可谓豪杰之士矣”。(向燊语,见《书林藻鉴》)可以说在清代书坛是较早开拓碑学风气的书家,与那些在帖学圈子里打转转的书家相比,对我国古代传统有较深的理解和较突出的创造性。
金农曾是何焯(义门)的弟子,以善隶楷书著称,其书淳古质朴。以《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为本,“分隶独绝一时”,在隶书上与邓石如和稍后的伊秉绶鼎足而三。金寿门书最初从汉分隶得益,自序《冬心砚铭》说:“石文自《五凤石刻》下至汉隶八分之流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早期“墨守汉人绳墨”,中年已脱化而出。极喜《华山庙碑》,曾双钩手摹,从唐云先生收藏的《冬心先生隶书》来看,其用笔、结字从《华山庙碑》得力不少。结体扁,取斜势。用笔方中有圆,化隶楷为一炉,舒展自然,已脱汉隶规范。有奇逸之趣,风格独特,可谓“楚调自歌,不谬风雅”。《冬心印识》又说:“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作擘窠大字”,自称“漆书”。“隶楷行草以天发神谶笔意运之”,他的隶书有的杂入漆书笔意,笔画横向粗长,竖向细短,取斜势,墨色浓重乌墨,奕奕有神彩。
他的行楷书颇类魏晋造像的碑体,用笔方硬,结体紧密,体势欹侧,用心著意于拙中见巧,体貌古朴。后世不少画家受冬心行楷的影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山东的潍县、范县做过十二年的七品官,被罢官后,他“宦海归来两袖空”,“二十年前旧板桥”在东南商业大都会扬州,“闲来写幅青竹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书画自给。郑板桥在杨州画家之中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又有真气、真意、真趣三真之妙。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郑板桥“少工楷书”,草书师怀素。后得力于汉魏碑版,在家书中曾自言:“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中年后变法维新,“法《瘗鹤铭》而兼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又以分隶入行楷,杂以草、篆;“亦间以画法行之”,将“画之关钮,透入于书”,创造了隶楷参半的新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世称“板桥体”。蒋心余诗曰:“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板桥体”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爽朗挺拔、奇趣横生的特点。结体多呈扁形,取斜势而重心平稳;用笔挺劲潇洒,转折“善用蹲笔”;章法上以画入书,大小、轻重、横斜皆有致趣;不拘常法,出之己意,常将真草隶篆各体揉合在一幅之内,形成“波磔奇古形翩翩”的意致,有“乱石铺街”、“浪里插篙”的形式美感。与馆阁体相比,大异其旨趣,其书作充溢着真气、真意、真趣,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采。这在帖学盛行、书坛陈陈相因的形势下,其书艺的创造性、叛逆性和革新精神是十分突出的。

第7题: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学书“先务”及“成家”道路是什么?


正确答案: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购碑第三》中说:“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所谓“先务”,就是说首先要重视掌握的。其中“能执笔”是指学习方法、基本技巧对头,“多见碑”则又专为见多识广,开拓眼界而设。总而言之,要眼高手高,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至于“成家”之路,则又必须在这基础上,“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这里要注意的是要在辨其流派的前提下选择其中的“精奇”者,并用“吾意之所欲”,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要拿我所爱好的碑帖去临习,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其一。“临碑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然而自然者。”其中所说“遍临百碑”就是蜜蜂采花,“酿成一体”就是酿花成蜜。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从量变到质变,在量多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飞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不期然而自然者”。所说的“临碑旬月”,那就非大智慧不办了。对于一般中智的人来说,这句话只可作为参考,不能拘执。此其二。“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关键是加上“熟巧”和“学问”,贵在两者并举,如若只顾一头,也都是不能成家的。此其三。如果三者悉皆具备的话,那就“虽天才鸯下,无有不立”了,“若其浅深高下,仍视其人耳”。其人浅,则所成亦浅,其人深,则所成亦深。归根结底一句话,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家,那就首先要在人格上造就自己的博大精深,否则古人也就不会说“字如其人”的话了。

第8题:

《广艺舟双楫》一书的主要特点和重大意义何在?


正确答案: 一、此书对阮元和包世臣提出的尊碑抑帖论予以扩充,并作了一定的修正。譬如阮元、包世臣提到的碑学范围系以北朝诸碑为主,而康有为把它加以扩大,范围推移到汉、魏以前的碑刻。他还否定了阮元南帖北碑划如鸿沟的看法,认为“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只问碑品高下,而不以南北为界。(此说现在有赞同和反对的两种意见)故有《宝南》、《卑唐》诸论。
二、全书广征博引,资料极为丰富,并且吸取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最新成果,对所列诸碑详加评论,以对碑学研究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而言,是阮元和包世臣所不及的。
三、《广艺舟双楫》和历代书学著作相比,表现出了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过去的书学著作,总的而言有庞杂或欠严密的缺陷,在汗牛充栋的著作中,终无全面论述的书法史著作。相比之下,《广艺舟双楫》就显示了它的体系严整、论述广泛,具有史书的性质。
四、《广艺舟双楫》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书法要“变”的主张。康有为没有阮元、包世臣那种以复古而求新的苦心,而是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表现出大政治家的气魄和风度,纵横捭阖,指点书坛:“书法与治法,势变略同。”“物极必反,天理固然。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己也。”并把帖学比为“古学”,碑学比为“今学”,又把古今书家分为“新党”、“旧党”。强调“变则胜,不变者必败”这个主张“变”的进步思想,成为全书的宗旨。
《广艺舟双楫》脱稿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七年之中,印刷十八次,在清政府明令毁版后,社会上仍依旧流行。在康有为生前,日本就翻印了六版。尽管此书确有偏激和牵强附会的缺陷,也掩盖不了它在书学史上的光辉。因为它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即对清代碑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使碑学成为一个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系统理论的大流派,使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席位。

第9题:

杨凝式是哪个朝代的行书名家().

  • A、魏晋
  • B、唐
  • C、五代
  • D、元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