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题目
问答题
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大文学家韩愈的书法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字退之,他自称昌黎郡人,故称韩昌黎。由于他刻苦自学,擢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河南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评,韩愈虽不以书家名,但其字“天骨劲健,自有高处,非众人所可及”。书迹有华岳嵩山天封宫石柱上及洛阳福先寺塔下题名等。
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一文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书论佳品,他在这篇文章里,首倡了中国书法的唯情说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古书论常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趣”之说。整个书法史都是一部各种不同层次的创作并存、互补、相得益彰的历史。就以唐为例,初唐欧、虞、褚、薛四家极力提倡法度规矩。而不少中唐书家如张旭、怀素、颜真卿等,无不以充沛真切的感情倾注于书法创作之中,并非人们所说的什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如果不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强烈的感情为原则,而是以前人的法度规矩为楷模去进行创作的话,是决不会写出他们那种形式独特的书法作品的。就连晋人的《兰亭序》也是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自然之景,触动了王羲之的内心之情而产生的不可再得的书法艺术珍品。韩愈正是以张旭创作草书为例,详细地阐发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情为核心的艺术创作原则。并以此为根据,批评了禅僧高闲上人的书法,认为佛教主张灭七情,去六欲,无情无欲是不可能有艺术创作冲动的。如果高闲写出的书法还有可取之处的话,也不过是类乎玩魔术、变把戏的纯技巧而已,实在算不上艺术。韩愈虽然强调以情为核心进行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创作,但他也并不排斥技法的学习,这和他关于技巧和艺术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如唐林蕴在其《拨镫序》中说,庐陵人卢肇就向韩愈学过执笔的技法“拨镫法”。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判断题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历代名家学习书法无不遵循着正确的学书顺序,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艰苦探索。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什么叫金错书?

正确答案: 对金错书,有三种解释。其一,错,指“错刀”,是古代的一种钱币,这种钱上的铭文就称为金错书。宋代朱长文认为金错书亦可称为剪刀篆。其二,认为错是镶嵌的意思。古代在器物上用金银丝镶嵌花纹,称之为“错金”。在器物或钱币上镶嵌上文字,这种文字即称为“金错书”。第三种说法,认为“金错书”是南朝后主李煜的一种书体。《谈荟》记载:“南唐李后主善书,作颤笔扭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亦称“金错书”。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问答题
怎样欣赏书法?

正确答案: 气韵生动、形意合一、点线结合、虚实相生、笔墨交融、有文采;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仿宋体是秦代发明的书体吗?请准确回答?

正确答案: 不是,是现代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对行草书有何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清代碑学的兴起,提出了书法艺术“以不失篆分遗意为上”的审美标准,对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帖学衰微之际,有见识的书家们就把碑与帖成功地结合起来,这给行草书带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他们抛弃了行草书那种萧散简淡、柔弱妩媚的姿态,而表现出古拙雄强、若奋若搏的风格,使行草书重新有了生机、赋予了崭新的面貌,因而出现了新的突破。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曾出现了无数以行草书出名的书法家,有人名重一时,到了现在却黯然无光了,而有的人流传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至今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可以说几乎都是碑帖结合的名家,这不得不使人承认碑学对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被乾隆称誉为三件稀世珍品之一、并收入《三希堂法帖》的《伯远帖》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是王珣。王珣,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卒于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三五○——四○一年),山东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东)人。是王导的孙子、是王洽的儿子、王献之的堂弟。字元琳,小名法护。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善写行书、草书。《宣和书谱》称:“珣之草圣,亦有传焉。”说明王珣的草书是有很高造诣的。王珣的《伯远帖》,字体遒劲飘逸,似有汉魏遗意。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不同,但又有某些相通的地方。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王珣真迹》认为其书法“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目”。在世传的字帖中,晋人的墨迹极少。很多人认为:羲、献之传世墨迹多为后人所摹,唯独对《伯远帖》则无异议,认为这件稀世珍宝是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晋代书法真迹之一。在清朝灭亡后,此帖流入民间,后又抵押于香港某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以重金赎回,现存故宫博物院。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问答题
有人说“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是清初顺治年间书法家宋曹《书法约言》中所说的一句话。其中所说的“楮”,就是纸张的意思。初学写字,不多费纸墨怎么能学好呢?他的方法论是这样的,即不多费不是说不费,因为他认为学字的关键并不在于拼命的多练,而在于要开动脑筋多想:“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可见他的学书主张是反复“思”、“学”。平心而论,这理论对于指导目前社会上初学书法只顾一味死临古帖,天天下大功夫而不开动脑筋去“思”,或者一开头就想丢弃古帖,自我挥运,不肯下苦功夫去“学”的两种各走极端人来说,无疑是一帖具有无上至效的清醒剂。
此外,宋曹论楷书中的“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论行书的“黄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论草书的“时用侧锋而神奇出焉”,“若笔尽墨枯,又须接锋以取兴,无常则也”,“草体无定,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等,也都很有卓见,足资取法。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问答题
请说出《说文解字》的作者及其朝代?

正确答案: 东汉/许慎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似我者死,逆我者生”是谁的名言?

正确答案: 齐白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