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内生的

B、外生的

C、自发调节的

D、有规律的


标准答案:B

第2题:

简要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案:
解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依据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分为两派,即所谓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卢卡斯为代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以梭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这些理论统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多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又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 (2)波动的传导。经济的周期性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他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 (3)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受到的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中,最常见和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冲击。

第3题:

简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参考答案: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区分了经济周期的刺激与传播机制。刺激机制是最初的冲击,它使得一变量偏离其稳态值。传播机制包含那些使冲击效应随时间向后传递并使得对稳态的偏离持续化的因素。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刺激机制是技术冲击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对真实工资率变动做出的较大的反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较大的技术变化率的随机变动引起要素生产率的随机波动,进而引起要素价格和要素供给的变动,最终引起总产量的变动,即引起经济周期。假设一次有利的技术冲击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导致真实工资低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引起厂商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导致实际工资提高,使得劳动供给相应增加。因此,有利的技术冲击最终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产量。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表明,真实工资较小的顺周期变动是与就业的较大的顺周期变动相联系的。就业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真实工资水平下的劳动供给弹性。因此,劳动供给价格弹性必须足够大,才能使较小的真实工资变动产生较大的就业变动,引起经济波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用劳动的“跨时替代”和真实利率效应来说明劳动供给价格弹性通常比较大的原因。首先,如果技术冲击是短暂的,使得当期真实工资只是暂时地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晒草要趁太阳好”,以工作替代目前的闲暇,而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因此,工资率的微小变动能引起劳动供给较大的变动。其次,真实工资增加引起的需求增加,会增加投资,进而导致真实利率上升。真实利率的上升促使家庭在目前供给更多的劳动。因为在真实利率上升的条件下,通过目前劳动赚取的收入的价值相对于未来赚取的收入的价值而言是上升的。这种真实利率增加劳动供给的效应可以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的移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政策含义是稳定经济波动的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对社会还是有害的。因为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当事人对主要由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函数的冲击产生的帕累托有效率的反应的结果。所观察的经济波动不应当被视作对产量的理想趋势轨迹的降低福利的偏离,而是一种持续变动的充分就业均衡。因此,用货币因素来解释这种不稳定就不再是恰当的了。同时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有任何真实效应,货币是超中性的。由于工人能够决定他们想工作多长的时间,因此观察到的失业总是自愿的。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无效(因为经济已经到了那里),而且几乎肯定会降低福利。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稳定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在动态世界里,不稳定是人们所期望的,正如它是不可避免的一样。


第4题:

什么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特征?


正确答案: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是技术冲击。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宏观经济经常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而发生波动,如资源的不利变化,战争、政治动荡或人口增减,能源价格变化和技术革新等。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积累、替代效应和不同类型的调整滞后等三种传导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初始的冲击进行放大和传递,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的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有五个典型的理论特征:
(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采用代表性经济主体框架,考虑代表性企业和家庭的行为。经济主体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其效用或者利润最大化。
(2)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价格能自由伸缩以确保持续市场出清。
(3)经济波动的刺激机制源于生产技术等外生冲击,各种传导机制使这种最初刺激的影响扩散开来。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货币是中性的,就是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
(5)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长期和短期的二分法,将短期波动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

第5题:

二战后经济周期的新理论有()

  • A、货币周期理论
  • B、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C、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 D、政治周期理论
  • E、制度经济理论

正确答案:A,C,D,E

第6题: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RBC)对经济波动的根源和传导机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解析:
(1)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等人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无效。该论述的中心内容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影响产量。因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根源,且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引起了经济波动。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而造成的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们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又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障碍也是造成货币非中性的源泉。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看作主要由持续的实际(供给方)冲击引起,而不是由未预见的货币(需求方)冲击引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如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冲击,能源价格上升的冲击等。宏观经济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明显的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因此,该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而且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动力之源,而总需求冲击如货币供给的变动即使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此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期替代,即在不同时期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人们在不同时期中劳动投入的比率是由各时期的相对工资决定的,减少相对工资较少的时期的劳动量而增加相对工资较高的时期的劳动量,从而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供给对工资的永久性变动很敏感。因此,如果技术冲击是暂时的,使得当期的实际工资暂时地高于标准,那么劳动者将以工作替代闲暇,提供更多的劳动,从而产出和就业均上升,而在预期实际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因此,实际工资的变动会带来较大的供给变化。这样,通过跨时劳动替代对外来冲击形成了经济波动。

第7题:

简述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根据对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和性质的不同解释,可以把新古典主义经济周期模型划分为两大类: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为此,他们从不完全信息模型出发,得出了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政策主张,并努力地证明这一命题。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第二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认为总供给冲击而不是总需求冲击是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波动的根源。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把经济波动的根源归于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化(货币供给的冲击),认为温和的或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排除了货币因素作为经济波动初始根源的可能性,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技术冲击决定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能力,从而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 (2)波动的传导。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而造成的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却又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障碍也是造成货币非中性的源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按照下列方式产生的:假定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产量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在冲击发生时,单个的经济当事人必须确定:这种冲击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即经济当事人面临着一个信号筛选问题。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那么,他会认为与未来的实际工资相比,现在的实际工资较高,这会引起劳动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因为实际工资提高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刺激劳动者在现期提供更多的劳动,由此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于是处于上升阶段。这样,如果闲暇的跨时替代效应较大的话,即使微小的生产率冲击也会导致相对较大的产出效应。 (3)货币与货币中性。 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卢卡斯等学者认为经济波动是由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经济波动的论述,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总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相同之处在于:这两类模型都假定经济当事人对冲击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无论经济遭受什么样的冲击,经济当事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从中筛选信号,正是由于经济当事人分辨出信号的能力是不完全的,才导致经济波动;但是,经济当事人从中筛选出信号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他们会从失误中总结教训,来改进信号筛选,所以,经济波动总是向 经济增长路径收敛,对自然率的偏离不可能累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而前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技术冲击或供给冲击。

第8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有()。

A.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B.乘数-加速数模型

C.政治周期理论

D.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经济周期理论有()。

  • A、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
  • B、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周期理论
  • C、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 D、需求理论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什么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正确答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新古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产出和就业的波动主要是技术冲击或生产率冲击的结果,而货币供给冲击没有任何作用,由于市场调节迅速,经常保持均衡状态。
归纳起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采用代表性经济当事人的结构,代表性当事人的目的是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其效应或利润最大化。
(2)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不会受到信息的不对称的影响。
(3)价格灵活性确保持续市场出清。由于市场调节迅速,经常保持均衡状态。
(4)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由可得到的生产技术的较大的随机变化引起的,而各种传播机制则使这种最初冲击的影响扩散开来。
(5)劳动者在工作与闲暇之间具有高度替代性,就业波动反映人们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即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6)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货币是中性的。
(7)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增长和波动整合在一起,完全抛弃了经济波动与增长(趋势)分析中短期与长期的区分。该理论认为,技术变化是同时决定增长和波动的主要因素。我们所观察到的产出波动的轨迹不过是持续移动的充分就业均衡。产量波动是自然率的变动而不是对均衡的偏离,是理性当事人对技术进步率的不确定性所做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