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了“盖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的看法?

题目
单选题
谁提出了“盖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的看法?
A

施琅

B

林则徐

C

林福祥

D

魏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江苏菜即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答案:对
解析:

第2题: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这一学说反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世界形势。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提出了“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的观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陆游声称“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的书法的作者是谁?其书法特点怎样?


正确答案:是宋朝的著名诗人林逋。林逋性情恬静古淡,终生没有婚娶,而在西湖边的孤山上搭盖个草屋,植梅养鹤,人戏称“梅妻鹤子”。他幼小即孤,后致力苦学,很有成就,喜欢作诗,奇句多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名诗句。他还善行书,工画,甚得世人之爱。他的书法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清高、古雅、笔力遒功。明朝谢升孙认为:他的书法“无一点尘俗气,与‘暗香’、‘疏影’之句,标致不殊。此老胸中深有得梅之清,故其发之文墨者类如此”。黄庭坚也说他的字“清劲处尤妙”。因此,陆游称赞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这就是说,他见了林逋的字,有病不吃药就好了,虽饥饿但不吃饭就会饱了,可见其书法艺术魅力之大。林逋,宋太祖乾德五年——宋仁宗大圣六年(公元九六七——一○二八年)。杭州钱塘人,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西湖有林逋、苏轼题名刻石,书法墨迹有《杂诗卷》、《二帖》等传世。

第5题:

()《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认为“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

  • A、左宗棠
  • B、林则徐
  • C、沈葆桢
  • D、李鸿章

正确答案:A

第6题:

是谁提出了海权论?


正确答案: 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1890—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第7题:

奥斯陆港位于挪威东南奥斯陆峡湾顶端,紧靠港市之西南,临北海(),港口终年开放。


正确答案:斯卡格拉克海峡

第8题: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和伤尊,下堂而迎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臣之心……周之败瑞,其在于此矣。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之一游,摄之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太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回答:
(1)上述三段材料,主要评论的是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周之败瑞,其在于此矣"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分析评述对导致"周之败瑞"的根本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
(3)材料三中,对秦亡原因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 (2)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的看法正确。
(3)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

第9题:

谁提出了“盖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的看法?

  • A、施琅
  • B、林则徐
  • C、林福祥
  • D、魏源

正确答案:A

第10题:

1982年6月()首相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五原则,主张太平洋应成为“和平之海“自由之海”、“多样之海”、“互惠之海”、“开放之海”。

  • A、铁木
  • B、大平
  • C、田中
  • D、铃木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