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生化机制是()

题目
单选题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生化机制是()
A

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导致磷酸戊糖缺乏

B

缺乏NADPH使红细胞GSH减少

C

G-6-PD进入糖无氧分解途径,生成丙酮酸和乳酸

D

G-6-PD转变成G-1-P合成糖原

E

缺乏NADPH使红细胞GSH增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患者易发生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是

A、伯氨喹

B、氯喹

C、奎宁

D、乙胺嘧啶

E、青蒿素


答案:A
解析: 伯氨喹不良反应:先天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的特异质患者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发绀、胸闷、缺氧等严重的毒性反应

第2题:

临产期应用可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是 ( )。


正确答案:B

第3题: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有溶血性贫血倾向)患者禁用的是( )。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D
此题暂无解析

第4题:

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易引起溶血的原因是缺乏

A:葡萄糖-6-磷酸酶
B:果糖二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酶
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E:葡萄糖激酶

答案:D
解析:

第5题: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其原因

A.6-磷酸葡萄糖不能被氧化分解为HO、CO和ATP
B.6-磷酸葡萄糖合成为糖原
C.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导致磷酸核糖缺乏
D.缺乏NADPH+H,致使红细胞GSH减少
E.以上均正确

答案:D
解析:
红细胞中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使红细胞免受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酶。

第6题: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生化机制是

A、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导致磷酸戊糖缺乏

B、缺乏NADPH使红细胞GSH减少

C、G-6-P进入糖无氧分解途径,生成丙酮酸和乳酸

D、G-6-P转变成G-1-P合成糖原

E、缺乏NADH使红细胞CSH减少


参考答案:B

第7题:

新生儿易发生溶血是因为缺乏

A、肌酸激酶

B、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C、单胺氧化酶

D、乳酸脱氢酶

E、二氢叶酸还原酶


参考答案:B

第8题: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其原因为

A.6.磷酸葡萄糖不能被氧化分解为HO2、CO2和ATP

B.6-磷酸葡萄糖合成为糖原

C.磷酸戊糖途径被抑制.导致磷酸核糖缺乏

D.缺乏NADPH+H+,致使红细胞GSH减少

E.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D
红细胞中的NADPH能维持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使红细胞免受外源性和内源性氧化剂的损害。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重要酶。

第9题: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患者易发生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是

A.氯喹
B.奎宁
C.乙胺嘧啶
D.青蒿素
E.伯氨喹

答案:E
解析:
伯氨喹不良反应:先天性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的特异质患者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发绀、胸闷、缺氧等严重的毒性反应。

第10题:

食用新鲜蚕豆发生溶血性黄疸的患者缺乏的酶是

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答案:D
解析: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服用可导致过氧化氢、超氧化物生成的药物,如磺胺、喹啉类,或食用某些食物(如蚕豆),常可引发溶血。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