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
2.对存在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抑酸剂。
11.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2.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医院内感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内镜的使用有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增多

B.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增加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

C.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属于医院内感染

D.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寄居在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不属于医院内感染

E.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大


正确答案:D

第2题:

下列关于医院感染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院外感染院内发病的病人属于院内感染
B.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后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应为医感染
C.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人院后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D.医院感染必须发生在医院内
E.医院感染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答案:B,C,D,E
解析:
医院感染必须发生在医院内,包括在医院感染而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不包括在院外感染而在医院内发病的病人。

第3题:

留置尿管后预防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案:(1)置管前:A、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留置导尿前应评估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B、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C、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等。
(2)置管中:A、严格执行无菌导尿技术,防止交叉感染B、插管动作轻柔,减少导尿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3)置管后:A、妥善固定尿管,防止尿管发生滑动和牵引尿道,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活动或搬运时应夹闭尿管,防止逆行感染。B、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放尿口被污染。C、维持通畅的密闭引流,一般情况下不要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的连接管,必须分离时应消毒尿管与连接管口,再按无菌技术连接集尿系统。D、保持患者尿道口清洁,留置导尿期间应每日清洁或消毒尿道口两次。E、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定期更换集尿袋及尿管,如尿管阻塞、脱出、发生尿路感染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F、留置尿管期间,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G、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冲洗的目的。H、正确采集尿液标本I、除非具有临床指征,否则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J、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第4题: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
2.对存在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抑酸剂。
11.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2.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第5题:

ICU院内感染的类型()

  • A、呼吸道感染
  • B、泌尿道感染
  • C、伤口感染
  • D、血管相关性感染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侵袭性链球菌感染的预防措施:防止呼吸道感染,避免皮肤,黏膜创伤

A.个人预防措施

B.病人的处理措施

C.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D.感染流行期的预防措施

E.人-猪链球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A

第7题:

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含2%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消毒剂进行消毒15秒以上,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体温>38.5℃,同时留置深静脉导管>5天或者有疑似肺炎的患者必须送检2套血培养。
(11)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2)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第8题:

肾盂肾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是

A、血行感染

B、淋巴道感染

C、上行感染

D、呼吸道感染

E、院内感染


参考答案:C

第9题: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发热;
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胸片显示与肺部有炎症侵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第10题:

引起院内感染的薄弱环节有哪些?如何控制院内感染?


正确答案:引起院内感染的薄弱环节主要有管理上的不健全、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空气传播和环境污染,以及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缺乏充分认识和高度责任感。
控制院内感染,要进行院内感染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情况,如发病率、病原体种类及其耐药谱等。在做好监测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全院感染管理组织,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及登记制度、环境细菌学检控制度、医院消毒制度、灭菌质量检控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以及职工的医院感染知识、无菌操作观念和医院教育制度等;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和传染病报告制度与无菌操作规定;加强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教育和树立无菌观念;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