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实谈谈社会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题目
问答题
结合现实谈谈社会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反作用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体而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自从国家出现以后,教育就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具有了政治社会化的职能。所谓政治社会化,从社会个体发展的角度说,是一个人通过受教育形成其基本政治态度的过程。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手段或途径总是受到社会政治力量的控制,这种控制首先表现在教育目的的选择或教育职能的定位方面。这是自国家出现以来已被证明的事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至于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的人,这是由社会政治具体决定的。在古代阶级社会,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于培养明贵贱、别尊卑,自觉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到了现代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是统治阶级控制教育,使教育培养能够掌握国家机器、管理生产和维护本阶级利益人才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改变。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工具。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不同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之下有不同的教育的主要原因。当然,社会政治只是决定教育目的的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的。由于教育是利害攸关的大事,所以统治阶级为了使其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就一定要把教育大权把握在自己手中。统治阶级会充分利用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统治地位来统治教育。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的把握主要表现在:
①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政府、执政党从组织上对教育机构实行直接领导,尽管领导的组织形式或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实行中央集权制,有的实行地方分权制。统治阶级会通过国家机器,以各种不同的手段,颁布政策法令,制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定教育的方针和路线。同时直接制定教育法律法规,决定教育者的培养和任用。所有这一切,都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以此将教育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教育经费的划拨和投放间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机构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还常用发放教育经费或为教育捐款等形式有效地控制教育管理权。
③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由于统治阶级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所以统治阶级的思想必定是统治思想。统治阶级能够利用国家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传播于社会,并实际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
(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基础性条件的制约,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同时进入学校学习,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就更是如此。这有限的受教育机会的分配就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他所拥有的受教育机会主要是由他的政治地位决定的。虽然经济地位对一个人的受教育机会的把握和利用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有在社会政治地位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
从社会的角度说,教育机会的分配就是受教育权力的分配,受教育权的差别实质体现着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别。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单选题
“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反映了现代教育的(  )特征。
A

公共性

B

未来性

C

生产性

D

科学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第2题:

填空题
幼儿优势动机变化的趋势是:从____地受外来影响而产生,向____地自觉形成的方向变化;从____的、具体的、狭隘的动机,向____的、较长远、较广阔的动机变化。

正确答案: 被动,主动,直接,间接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单选题
视觉感受野位于(  )。
A

外侧膝状体

B

额叶

C

视网膜

D

视觉皮层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这些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第4题:

单选题
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适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A

5000Hz以下

B

1000~5000Hz

C

5000~10000Hz

D

10000Hz以上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释听觉的现象的理论包括频率理论(包括电话理论及神经齐射理论)和位置理论(包括共鸣理论及行波理论),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频率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频率在5000Hz以下的声音,而位置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频率在1000Hz以上的声音。因此,对于频率在10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理论是惟一适用的理论。而对于频率在5000Hz以上的声音,位置理论是惟一适用的理论。对于频率在1000~5000Hz的声音,两种理论均适用。

第5题:

单选题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华生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C
解析: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第6题:

问答题
请简要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内涵及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自内涵及不同之处如下: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内涵
①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②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即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即“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这两种知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②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关于操作过程的知识;
③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比较缓慢,而程序性知识的加工速度很快。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德育过程与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正确答案: 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与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两者的联系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小学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小学德育因素的影响。
(2)两者的区别
小学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品德,从而不断地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填空题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____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____为主的知觉活动。

正确答案: 外部动作,视觉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

C

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

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正确答案: D
解析:
惩罚并非一定是抑制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只有适当的时候才是。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第10题:

单选题
1929年经济危引发了政治革命,当时罗斯福认为,自由的基础不是对政符权力的______,如果这样的话,会“把人民拱手送给大公司任其奴役”,大公司只有通过政府权力的扩展和延伸才能受到钳制。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制约

B

限制

C

放任

D

不拘


正确答案: D
解析:
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制约:限制约束。结合语境“大公司的只有通过政府权力的扩展和延伸才能受到钳制”可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