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题目
问答题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2题: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
问题解决策略方法:
(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在计算机问题解决的研究中,计算机程序就运用算法式策略来进行编写。
(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依赖经验,准确性上不及算法式。①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其要点:A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B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C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D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E如果第四条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直至问题解决。如魏勃年少时,曾想拜见齐相曹参一面,因为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无法沟通。后来,他想了个曲折的办法,每天早起洒扫亲近齐相舍人的门庭。起初,舍人感到莫解,以为是什么怪物所为。后来偷偷地窥视才发现魏勃。问他为什么天天这样做?魏说:“我想拜见齐相,但没有接近机会,所以替你洒扫庭户,求你为我引荐一下。”于是舍人荐魏勃与齐相曹参。在此例中,魏勃想见曹参却无法直接见到,于是,先通过为他的属下无偿服务的方式,取得其好感和帮助,然后就达到目标了。取得其好感就是子目标,通过这一子自标,再进一步发展,就达到最终目标了。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③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第3题: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正确答案:

(1)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分别举例说明。)

第4题:

请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
解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①知识表征的方式(九点连线图)。知识表征的方式不正确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②定势(陆钦斯量水实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近似于迁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③功能固着(邓克尔盒子问题)。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做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克服功能固着叫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④动机。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⑤情绪。紧张、惶恐、(4)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第5题:

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


答案:
解析:
(1) 基本过程 ①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 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订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 影响因素 ① 有关的知识经验; ② 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③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④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⑤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3) 举例说明。

第6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有问题表征方式、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定势、功能固着。其中心理因索包括定势和功能固着。
(1)定势,也称心向,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2)功能固着,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题: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 目的分析法。


正确答案: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例如,某同学想考上研究生,当前的状态是政治、专业课比较扎实、英语较差,目标状态是达到国家各门功课的录取线,于是尝试各种可能的学习方法实现最后的目标。

第8题: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已有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9题: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答案:
解析: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
(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
(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
(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
(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
(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
……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举例来说: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目标是要到火车站去。我们先想到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弄,大约是10公里。然后我们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或者出租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我们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第10题:

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案:
解析:
(1)问题是指在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的任务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给定状态):表现为一组给定的信息;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认知操怍(中间状态):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成分共同界定了问题空间。问题解决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举例。 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启发法包括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等。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