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及预后。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及预后。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目前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但本病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应慎用。另外常用扩血管药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长期口服,不仅能控制心衰还能改善预后。对于一些晚期患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考虑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本病的预后不良,以前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的存活率在40%左右,现在由于以上药物及治疗方式的应用存活率已明显提高。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栓或抗凝治疗的指证与治疗药物的选用。


正确答案: (1)心尖搏动常明显向左侧移位,但左室明显向后增大时可不出现;心尖搏动常弥散;深吸气时在剑突下或胸骨左缘可触到右心室搏动。
(2)常可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奔马律”,但无奔马律并不能除外心衰。第三心音增强反映了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3)心功能失代偿时会出现明显的二尖瓣反流性杂音。该杂音在腋下最清楚,在心功能改善后常可减轻,有时可与胸骨旁的三尖瓣反流性杂音相重叠,但后者一般在心衰晚期出现。
(4)心衰明显时可出现交替脉和潮式呼吸。肺动脉压显著增高的患者,可于舒张早期听到短暂、中调的肺动脉反流性杂音。
(5)右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少数有胸、腹水。
药物选用:
(1)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1)洋地黄:多数医生相信,在充血性心衰时,洋地黄是有用的。它可增加心脏指数,降低肺楔压,除正性肌力作用外,其心外作用可能同样重要,可改变压力感受器反应而导致静脉扩张;对肾脏释放肾素可能有抑制作用。另外,还可减少血管扩张剂的低血压危险。洋地黄不仅对重度充血性心衰有效,研究提示,即使轻度充血性心衰,洋地黄应用亦同样有益。
2)多巴胺:小剂量(<2ug•kg/min)时,激活多巴胺1受体,冠脉血流增加,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中等剂量(2~5ug•kg/min)时激活β1受体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加,同时体循环阻力不变或下降;大剂量时(5~10ug•kg/min)则激活α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增加冠脉及外周血管阻力及心率。因此,多巴肢的应用关键是掌握好剂量,剂量适当,即能增加心输出量,又能使肾脏排钠增多,严重心衰时不能用大剂量多巴胺。
3)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了胺可刺激β1β2和a受体,引起心排血量增加,血流的有益分布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对外周血管床作用很小,对肾血管无扩张作用。静注多巴酚丁胺常在72小时内起作用,常用有效剂量为2.5~10ug•kg/min。多巴肢和多巴酚丁胺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很有价值,但应根据不同特点加以选择。
4)氨联吡啶酮(氨利酮):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即有正性肌力作用,又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推荐剂量5~10ug•kg/min能增加心排血量30%~50%,同时使左室充盈压下降20%~40%。联用其它药物包括地高辛和儿茶酚胺类常使病人获利更多。口服氨利酮引起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故常静脉用药。总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用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时,先用洋地黄,如洋地黄无效,再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氨利酮(也可氨利酮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联用),由于氨利酮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故在严重心衰时,可以在原有的治疗方案中加用它,也可以用氨利酮单独进行治疗。
(2)减轻后负荷
1)ACEI:ACEI扩张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后负荷降低,从而改善左心功能和心排血量。由于ACEI改变充血性心衰时神经体液机制,故较其他血管扩张剂更具优越性。
ACEI有首剂低血压,加重肾功能不全等副作用,血容量不足,低钠血症及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慎用,首剂剂量不能太大。
2)肼酞嗪和消心痛:当病人不能耐受ACEI时,可联合应用肼酞嗪和消心痛。联合用可更有效地增加心排血量,延长患者生命。
(3)β受体阻滞剂近期研究提示β阻滞剂对扩张型心肌病人可能有益。有人报告,小剂量美多心安可减少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猝死发生率。长期口服对心功能有所改善。在常规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可考虑应用β-阻滞剂,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心动过缓和哮喘病禁用。

第2题:

简述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及预后。


正确答案: 目前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但本病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应慎用。另外常用扩血管药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长期口服,不仅能控制心衰还能改善预后。对于一些晚期患者,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考虑植入双腔或三腔起搏器,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本病的预后不良,以前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的存活率在40%左右,现在由于以上药物及治疗方式的应用存活率已明显提高。

第3题:

彻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方法是

A、安装DDD型起搏器

B、休息及使用血管扩张剂

C、强心剂

D、药物治疗及休息,低盐饮食

E、心脏移植术


参考答案:E

第4题: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诊断依据是:
(1)临床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2)超声心动图有心腔扩大、室壁变薄和心脏弥漫性薄动减弱;
(3)除外各种病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及继发性心肌病等。
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进行治疗。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使用洋地黄、利尿剂治疗时,再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ß受体阻滞剂可使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对重症晚期患者,植入双腔或三腔起博器可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另外,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心脏移植术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5题:

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衰主要使用()的药物。


正确答案: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第6题:

简述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据。


正确答案: ①心脏大,心率快,奔马律等心衰表现;②EF<40%(UCG、SPECT、LVG);③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大腔小口”样改变,左室舒张末内径指数≥27mm/m,瓣膜正常;④SPECT示EDV增大,心肌显像呈花斑样改变;⑤以上表现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即除外继发性心脏损伤。,瓣膜正常;

第7题:

简述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型及肥厚型心肌病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指症?


正确答案: 室间隔肥厚,占90%以上;心室肌中部肥厚,1%;室间隔后部或左室侧壁肥厚,1%;心尖肥厚;对称性肥厚;右室肥厚。
植入心脏起搏器指症: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明显的流出道梗阻。导管测压左室流出道压力﹥50mmHg,应激时≥100mmHg。

第8题:

扩张型心肌病预后?


答案:
解析:
本病的病程长短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频度较高,顶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不少患者猝死。以往认为症状出现后5年存活率在40%左右。近年来,由于上述治疗手段的采用存活率已明显提高。

第9题:

试述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正确答案:①超声心动图表现:心腔扩大。瓣膜开放幅度小。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彩色多普勒:因心腔扩大,可出现多个瓣膜口返流。二尖瓣活动曲线呈"钻石"样改变。
②鉴别诊断:心包积液、缺血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

第10题:

结合《素问•痹论》简述痹证的治疗及预后。


正确答案: 对于痹证的治疗,《素问•痹论》篇指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即各随其病变部位而治之则病愈,具体可用针刺或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可取本经所属脏、腑的俞穴或合穴。药物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疏通经络为原则。
预后:“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此段原文指出痹之预后转归主要与所感邪气的性质、病位深浅有关。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驱除,故风邪偏胜者“易已”;病位表浅者“易已”;邪犯筋骨,病位深在,故病情缠绵持久;入于内脏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