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是怎么阐释“大丈夫”的?

题目
问答题
《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是怎么阐释“大丈夫”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孟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文人

B大丈夫

C大儒

D通人


B

第2题:

《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

  • A、炎
  • B、黄
  • C、尧
  • D、舜

正确答案:C,D

第3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

A.《孟子·公孙丑下》

B.《孟子·尽心下》

C.《尚书·尧典》

D.《孟子·滕文公上》


答案B

第4题:

简述孟子的“大丈夫人生”的内涵。


正确答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将孔子倡导的仁智勇具体落实到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中,强化了理想人格现实的操作规范。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仁智勇为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劲的阳刚之气,通过居仁由义,持志养气的培养途径得以实现。

第5题:

孟子说:“(),(),(),此之谓大丈夫。


正确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6题:

试述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孟子同孔子一样,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他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丈夫”的方法与内容,主要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持志养气。人的精神境界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2)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大体”即理性思维的作用。
(3)动心忍性。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孟子认为,一个“大丈夫”应当经过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为了道义,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生取义”。
(4)反求诸己。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孟子认为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5)知耻改过。孟子知耻才能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第7题:

《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是怎么阐释“大丈夫”的?


正确答案: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能够坚守原则的人,不会为物质利益所诱惑,也不会被权势暴力的威胁压迫所屈服。

第8题:

《孟子·梁惠王》和《滕文公》等篇的说法,说文王行仁政,首先从()做起?


参考答案:土地改革

第9题:

今存《孟子》七篇中包括()。

  • A、《梁惠王》
  • B、《公孙丑》
  • C、《滕文公》
  • D、《性善辨》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不属于孟子游说过的王是?()

  • A、滕文公
  • B、梁惠王
  • C、齐宣王
  • D、鲁襄公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