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钢绞线的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其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应为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题目
单选题
应用钢绞线的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其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应为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A

70%

B

80%

C

85%

D

9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应用钢绞线的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其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应为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A. 70% B. 80%
C. 85% D. 90%


答案:A
解析:

第2题:

张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预应力筋应以( )进行控制。

A.张拉应力值
B.预应力筋的伸长率
C.总张拉力
D.张拉应力及预应力筋伸长值双控

答案:D
解析:

第3题:

采用先张法张拉钢绞线的最大张拉应力不得超过钢绞线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倍。

A.0.70 B.0.75

C.0.80 D.10.85


正确答案:C

第4题:

预应力张拉是桥梁施工中的关键工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预应力筋张拉应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控制应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B. 当张拉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超过 5%时,必须停止张拉,防止预应力超张
C. 当张拉实际伸长值不足理论伸长值,则必须补张
D. 预应力的张拉顺序可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实施

答案:A
解析:
预应力张拉施工应符合以下基本规定:①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必须符合设计规定。②预 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无要求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 后,方可继续张拉。③预应力张拉时,应先调整到初应力,该初应力宜为张拉控制应力的10%~15%,伸长 值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④预应力筋的锚固应在张拉控制应力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锚固阶段张拉端预 应力筋的内缩量不得大于设计或规范规定。

第5题:

采用先张法张拉钢绞线的最大张拉应力不得超过钢绞线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倍。

A.0.7
B.0.75
C.0.8
D.0.85

答案:C
解析:

第6题:

采用先张法张拉钢绞线的最大张拉应力不得超过钢绞线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 )倍。
A. 0.7 B. 0.75
C. 0.8 D. 0.85


答案:C
解析:

第7题:

采用先张法张拉钢绞线的最大张拉应力不得超过钢绞线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
倍。

A.0.7 B.0. 75 C.0.8 D.0. 85

答案:C
解析:

第8题:

后张法施工某预应力混凝土梁,孔道长 20 米,混凝土强度等级 C40 ,每根梁配有 7 束公称直径为 15.2mm 钢绞线,每束钢绞线截面面积为 139mm2,钢绞线 fptk=1860MPa,弹性模量 Es= 1.95×105 MPa,张拉控制应力 σcon=0.70fptk,拟采用超张拉程序:0→1.05σcon,设计规定混凝土达到 80%设计的强度标准值时才能张拉,试:(1)计算同时张拉 7 束公称直径 15.2mm 钢绞线所需的张拉力;(2)计算 0→1.0σcon 过程中,钢绞线的伸长值;(3)计算张拉时混凝土应达到的强度值。


参考答案:( 1 ) 张拉力为: 1.05 × 1860 × 0.70 × 139 × 7 = 1330 ( kN ) ( 2 ) 伸长值为: 1860 × 0.70 ÷( 1.95 × 105 )× 20= 0.134(m) (3)40×80% = 32(MPa)

第9题:

应用钢绞线的后张法预应张拉,其张拉控制应力设计值应为预应力钢绞线抗拉标准值的( )。

A.70%
B.80%
C.85%
D.90%

答案:A
解析:
@##

第10题:

关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长20m梁直线预应力钢绞线可采用一端张拉方式

B.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值的75%

C.当设计无要求时,张拉顺序可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宜先中间,后上、下或两侧)

D.工作人员可站在张拉千斤顶后面随时观察张拉情况

答案:D
解析:
本题涉及的考点为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的要求。
(1)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不得低于强度设计值的75%。
(2)预应力筋张拉端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等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张拉;长度小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可在一端张拉。
2)当同一截面中有多束一端张拉的预应力筋时,张拉端宜均匀交错地设置在结构的两端。
(3)张拉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对孔道的摩阻损失进行实测,以便确定张拉控制应力值,并确定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
(4)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宜先中间,后上、下或两侧)。
(5)工作人员不可站在张拉千斤顶后面观察张拉情况,以防锚具松脱飞出伤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