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如何辨别人和兽的()

题目
多选题
孟子是如何辨别人和兽的()
A

人具有超越自身种类的普遍悲悯

B

人具有突破生存技能的自由意志

C

人具有对自身存在的深切反思能力

D

人有知而兽没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正确答案:①作为领导者应善于审时度势,全面分析、掌握开展工作的时空条件和人际环境的情况。 ②“天时”、“地利”等时空条件并非不重要,而是需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有利的时空条件开展工作。 ③加强交流沟通,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各单位之间以及单位内部的各种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对于做好工作来说,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第十八号考题和答案

第2题:

什么是DFD肉?如何辨别?


正确答案: 在肉类市场上,有时会见到颜色很深、又干又硬的牛肉,我们称之为DFD肉,主要是宰前受应激刺激,宰后产生高极限pH所致。其典型特征:最终pH值高;肌肉色泽较深,呈暗红色或深红色;肌肉持水性高;肉质干硬,风味差,货架期短;常见于牛肉。

第3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孟子》

B、《庄子》


答案:A

第4题:

什么是有效数字?如何辨别有效数字的位数?


正确答案: 则该数值的从其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的全部数字就称为有效数字。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数字中间和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如3.860O为五位有效数字,0.0038是二位有效数字,1002为四位有效数字。

第5题:

何谓除中?《伤寒论》是如何辨别除中证的?


正确答案:除中:中医古证候名。除,消除、去除;中,指中气、胃气。除中是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危证。一般见于大病久病重证,患者临终之前精神转爽,而突然求食,食后不久病情即迅速恶化而死亡。俗称“回光返照”。
《伤寒论》论及“除中”者有332、333两条原文。张仲景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证。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伤寒久病,临床见发热六日,又出现厥冷九日,且伴有下利,此为热少厥多,阴盛阳衰之象。按此病机,患者当不能食,然而询之病人却反能食。分析能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为阴盛阳衰,胃气败绝,残阳消谷之除中恶兆;一为阳复阴退,胃气渐复之佳兆。
阳气恢复和除中证的预后截然不同,临床应如何鉴别呢?仲景在此介绍可用“食以索饼”法进行试探,并须密切观察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求食迫切,进食后突然发热,但随即热又消失,手足厥逆加深、神情躁扰不安,且全身迅速衰竭而不再食,此即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除中证无疑,预后险恶。如果进食后不发暴热而仅有微热,且厥逆渐消而手足转温,食欲渐增,精神渐佳,此为胃气仍在而渐复,“有胃气则生”,阳复有望,故病有向愈之机。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是伤寒兼里虚寒证,误用黄芩汤苦寒泄热更伤里阳而造成除中证。
总之,除中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多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病而极度衰竭之人,一向精神衰惫,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者,却突然精神好转,食欲亢奋,但在强求进食后不久即病情恶化或突然死亡。在此,张仲景提出通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胃气败绝)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重视。

第6题:

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如何防止鸟、兽害?


正确答案:由于针叶树子发芽出土后子叶带有种壳,即顶壳出土,容易遭受鸟类啄食。可用铅丹在播种前把种皮涂成红色,以防鸟害。具体做法是先把种子喷湿,然后把每公斤种子与100克铅丹粉充分混拌,直到全部染成红色为止,晾干后播种。
为防止种实(如橡实、板栗等)被动物偷食,采用磷化锌拌种,播前每公斤种子用100克植物油,在加入80—100克磷化锌粉充分拌匀,处理后种子稍加阴干既可播种。此药有毒,注意防护。

第8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论语》

B、《左传》

C、《荀子》

D、《孟子》


参考答案:D

第9题:

孟子是如何辨别人和兽的()

  • A、人具有超越自身种类的普遍悲悯
  • B、人具有突破生存技能的自由意志
  • C、人具有对自身存在的深切反思能力
  • D、人有知而兽没有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如何辨别皮肤病性质?


正确答案: 按临床表现来分,皮肤病性质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
①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皮损表现为红、热、丘疹、疱疹、脓疱、糜烂等,伴有渗液或脓液,发病原因大多为风、湿、热、虫、毒,以实证为主。
②慢性皮肤病:大多发病缓慢,皮损表现为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或伴有脱发、指(趾)甲变化。发病原因大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