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题目
单选题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A

郑玄

B

司马光

C

章太炎

D

以上都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


正确答案:材料;理论

第2题:

以下哪门学问中出现了“格物致知”?()

  • A、经学
  • B、古典解释学
  • C、训诂学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第3题:

旧训诂有哪些弊病?


正确答案:(1)穿凿附会;
(2)繁琐寡要;
(3)望文声训;
(4)随意破字;
(5)增字强释;
(6)不解语法。

第4题:

先秦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正确答案:①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②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③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第5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 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 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 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 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D

第6题:

训诂学必须坚持的观点有哪些?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历史的观点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发展的观点。象任何事物一样,语言是发展的,变动不居的。语言学中的词汇词义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词义进行动态的、历时的考辨和分析。解释词语,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其次注意语言、语义的演变和发展。

第7题:

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

  • A、郑玄
  • B、司马光
  • C、章太炎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第8题: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诂包括()

  • A、物指事
  • B、事是心在具体存在上的投射
  • C、致知是致良知
  • D、良知是心之本,是一切的根本价值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什么是“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二程的格物致知观点:
二程把认识过程讲的比较曲折。他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又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即“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即“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即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即程颢认为,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累的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面的发挥,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第10题:

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1)注音。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
A.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2)释义。包括:
A.训释词义。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1)翻译。这又分为两类:
A.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c点明含意。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3)阐述章旨。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3)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a、解释词语的顺序
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
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
D.解释押韵倒语
二、讲解修辞
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
三、分析句读,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